
這是10月22日在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拍攝的德阿風電項目風機。新華社記者 韓旭 攝
新華社開普敦11月9日電 通訊|授人以漁 造福民生——探訪中企南非德阿風電項目
新華社記者王雷 代賀 韓旭
南非立法首都開普敦東北約750公里的北開普省小鎮德阿附近,坐落着一片由大型風力發電機組成的“白樺林”。風機葉片轉動時發出沉穩的嗡鳴,仿佛廣袤大地的呼吸。南半球春季的陽光下,風機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在德阿風電項目的草地上緩慢移動。
作為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標誌性成果,德阿風電項目於2017年由中國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南非公司建成投運,總投資約25億元人民幣,總裝機容量244.5兆瓦,是中國發電企業在非洲第一個集投資、建設、運營為一體的風電項目,也是南非已投産的規模最大的風力發電項目。
在距離風電場不遠的變電站內,當地員工克索拉尼·陶特和達斯溫·巴松正向中方技術人員請教工作中遇到的問題。31歲的陶特主動向來訪的新華社記者介紹龍源南非公司和德阿風電項目,眼中閃爍着光芒。“龍源在許多方面改變了我的人生,”陶特説,“我為龍源在德阿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在風力資源充沛的北開普省,德阿風電項目163&1.5兆瓦風機已然成為南非綠色能源版圖新地標。項目每年向南非電網輸送約7.7億千瓦時清潔電力,直接惠及30萬戶南非家庭,幫助他們告別了“用電難”。
有效緩解電力供應壓力、助力清潔能源轉型的同時,龍源南非公司還堅持“授人以漁”,着力培養本土技術人才,顯著改善當地就業和民生,有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陶特是龍源南非公司為當地青年打造的“學習-實踐-就業”一站式通道的受益者。4年前,27歲的他正在找工作,得知龍源南非公司招聘新人,便立即提交申請。隨後,陶特不僅得到了去開普敦的技術學院學習的機會,還在德阿風電項目實訓基地接受實操培訓,並於2023年被錄用為風力發電機技術員學員。
在他看來,在尋求能源轉型的南非,可再生能源仍屬新興産業,需要更多相關技術人才。“(德阿風電項目)通過向當地年輕人傳授可再生能源技術,使他們擁有了未來就業的優勢。”陶特説。
迄今,德阿風電項目已培養110余名青年技術人才,現有員工本地化率超過80%,且多數擔任關鍵崗位。通過技術賦能,這片風電場正在悄然改善當地居民生活。陶特説,如今的他不但有能力養活自己,還有餘力照顧弟弟妹妹。
在項目之外,龍源南非公司將發展成果惠及當地民生領域。公司每年投入450余萬蘭特(1蘭特約合0.058美元)實施獎學金計劃,迄今已累計資助390名學子,陶特的同事巴松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0歲的巴松在中學時期學習成績優異,但因家境貧寒而無法負擔學費。就在他幾乎要放棄學業之際,來自龍源南非公司的資助讓他得以繼續學習並在2019年考上大學。
大學畢業後,巴松於2022年入職龍源南非公司,如今已成為德阿風電項目高級檢修員。“是它(龍源)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在沒有經濟條件的情況下開啟了自己的事業,改變了我的人生。”巴松説,“我希望能夠繼續從事這份工作,幫助更多年輕人獲得成長和成功的機會。”
在醫療條件落後的德阿小鎮,人們經常看到一輛大巴穿梭在街頭巷尾,每到一處便會吸引大量居民。那是龍源南非公司斥資近400萬蘭特購買的專業醫療大巴,車上配備了較為齊全的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每年為大約9000名當地居民提供診療服務,截至2025年9月已累計服務超5萬人次。
29歲的驗光師恩庫盧凱洛·馬齊布科從2020年開始在醫療大巴上服務。他説,醫療大巴為當地民眾提供了便利,人們非常感激。
德阿鎮政府就業與勞工部門官員塔比索·莫萊科説,中國企業和德阿風電項目不僅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也讓年輕人獲得實用技能,從而減少貧困,促進當地經濟增長。“作為北開普省居民,我們真心希望未來繼續與中國企業攜手,看到更多合作,看到德阿變得更好,看到南非變得更好。”

10月22日,在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德阿風電項目的風機在星空下運轉。新華社記者 韓旭 攝

這是10月22日在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拍攝的德阿風電項目變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韓旭 攝

10月22日,在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德阿風電項目中方技術人員劉磊(右一)和南非當地員工克索拉尼·陶特(左一)、達斯溫·巴松在變電站檢查設備運行狀況。新華社記者 韓旭 攝

10月22日,在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德阿風電項目南非當地員工達斯溫·巴松在變電站內留影。新華社記者 韓旭 攝

這是10月22日在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拍攝的龍源南非公司購買的專業醫療大巴。新華社記者 韓旭 攝

10月22日,在位於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的一家龍源南非公司運營的兒童早教中心內,老師與孩子們互動。新華社記者 韓旭 攝

10月23日,在南非北開普省德阿鎮,德阿鎮政府就業與勞工部門官員塔比索·莫萊科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 韓旭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