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問題觀察員 歐實
在人類歷史的漫長進程中,各民族創造了具有自身特點和標識的文明,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絢麗多彩的百花園。千百年來,各種文明交流互鑒,譜寫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文明篇章,描繪了相互交流、彼此借鑒、和合融通的文明畫卷,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作出重要貢獻。歷史充分證明,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人類文明只有在不同文明的傳播互動和對話交流中才能得到發展。歐洲學者在上世紀初就已指出,西方文明的根源不能到凱爾特人的大森林中去尋找,而要到古代兩河流域和古埃及去追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指出,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
習近平主席多次對文明交流互鑒進行深刻論述。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2023年2月,習近平主席復信希臘學者時指出,化解人類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依靠物質的手段攻堅克難,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誠意正心。2023年3月,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強調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2024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喀山“金磚+”領導人對話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就是要推動建設美美與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園。今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向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致賀信時指出,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這些重要論述,揭示了人類文明交流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彰顯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價值,對推動世界多元文明和合共生、不同文化和諧共處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歐交往史就是一部文明互鑒史。早在兩千多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將中國與歐洲聯通。中國的四大發明、農耕業以及養蠶、陶瓷技術等沿着古絲綢之路傳播到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其它地區。研究表明,蠶在公元550年左右從中國輸入希臘;棉紙在7世紀從中國傳到阿拉伯人那裏,在9世紀輸入意大利。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開通“馬尼拉大帆船”航線,將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經由菲律賓運往墨西哥,從而使亞洲、美洲和歐洲連成一個整體,對當時的世界格局産生重大影響。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傳教士龐迪我來華,為“中學西傳”和“西學東漸”奠定了重要基礎,是早期中歐文明互鑒的先驅者。意大利人利瑪竇與中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等人於17世紀初將古希臘《幾何原本》翻譯並系統介紹到中國,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數學、科技及思想文化的發展。1688年,《論語導讀》法文版在法國出版,對伏爾泰、孟德斯鳩等歐洲啟蒙思想家産生了深遠影響。
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是中歐關係的重要內容。建交半個世紀以來,中歐人文交往不斷擴大,文明交流、對話、互鑒與融合不斷增強。2012年,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正式建立,成為中歐關係的重要支柱之一。2014年,習近平主席對歐盟總部進行歷史性訪問,中歐一致提出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係,揭開中歐文明交流互鑒新篇章。中國已同歐盟、英國、法國、德國建立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在中國設立的法國文化中心、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德國哥德學院和在歐洲設立的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等成為中歐人文交流的重要&&。中國同希臘合作建設中希文明互鑒中心、雅典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同意大利首創世界遺産地結好,中國人民大學與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聯合成立“中國—西班牙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中心”等,展現了中歐兩大文明的和合之美與時代擔當。習近平主席提出“三年一萬,歐洲翻番”倡議,是中歐以“民相親”推動“國之交”的生動詮釋。目前,中國已對包括24個歐盟成員國在內的30多個歐洲國家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為推動中歐人文交流發揮重要作用。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各種全球性挑戰更加嚴峻複雜,“文明衝突論”“文明優越論”等論調仍不時泛起。中歐歷史文化、道路制度、發展階段固然不同,但這不應成為雙方關係發展的障礙。作為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中歐雙方應相互尊重、相互借鑒,進一步深化文明交流、增強人民友誼、築牢合作基礎,打破阻礙雙方人民交往的精神隔閡,共同繪就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美好畫卷。為此,中歐要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中歐人民相知相親;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人文交流與文明對話,拉緊雙方文化紐帶,不斷增進理解和互信,努力開闢中歐關係更加光明的未來,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文明進步作出中歐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