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11月2日電(記者徐劍梅)9月以來,美國政府宣稱美軍在加勒比海和東太平洋國際水域擊沉16艘“販毒船”,造成至少64人死亡。
近幾個月,美國政府以打擊販毒集團為由,在加勒比海進行30多年來美軍最大規模軍事部署。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早些時候稱,他已授權中央情報局在委內瑞拉境內開展秘密行動。五角大樓10月24日宣布向加勒比海派遣航母打擊群,美媒稱,這是美政府計劃將打擊範圍從國際水域擴大到地面目標的“迄今為止最強烈信號”,標誌着美國在拉美軍事部署的“重大升級”。
隨之加深的,是人們對美國這些軍事行動及其真實意圖的質疑和擔憂。
這是10月21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白宮。新華社記者李睿攝
疑問一:是否符合國際法?
儘管特朗普和美國防長赫格塞思一再把打擊毒品走私與打擊恐怖主義相提並論,並屢次提及小布什政府在“9·11”恐襲事件後發動反恐戰爭的權力,但小布什動用軍隊是經過國會授權的,而特朗普10月23日卻&&,不一定需要國會授權正式宣戰,他的政府在地面行動前“可能”會通報國會。
美國國會內部共和和民主兩黨都有議員質疑這些軍事行動的合法性,認為既違反美國國內法、也違反國際法。而且,政府迄今未能提供證據證明被擊沉船隻是運毒船、被打死人員是販毒嫌疑人。
美國國會共和黨資深參議員蘭德·保羅批評説:“在不知道姓名、沒看到任何證據、沒有正式指控或沒有收集證據的情況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殺人……諷刺的是,我們認為這些人非常危險,就要在沒有任何信息的情況下殺死他們。”
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資深民主黨眾議員亞當·史密斯則呼籲就襲擊行動舉行聽證會。他發表聲明説:“我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任職20多年……從未見過(美國)政府和國防部如此缺乏透明度,未能就使用致命軍事力量向國會提供有意義的信息。”
10月21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委託的一個獨立專家小組發表聲明譴責美國對委內瑞拉採取“秘密行動和威脅”。聲明説,即使這些船隻確實在運輸毒品,“在沒有適當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在國際水域使用致命武力,違反了國際海洋法,相當於法外處決”。
聲明還進一步指出:“這些行動也違反了不干涉別國內政或威脅使用武力對付別國的基本國際義務。這些舉動是極其危險的升級,對加勒比地區的和平與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沃爾克·圖爾克10月31日&&,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對船隻實施空襲違反國際人權法。他敦促美國停止這類襲擊並確保船上人員不被“法外處決”。
9月23日,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民兵組織成員揮舞委內瑞拉國旗參加游行。新華社發(馬科斯·薩爾加多攝)
疑問二:只為打擊毒品走私?
特朗普聲稱,美國已經在西半球發起一場打擊“毒品恐怖主義”的戰爭。但是,這番説辭同樣引來了一片質疑。
首先,美方關於“毒品恐怖主義”的定性難以自洽。分析人士認為,販毒的動機是追求非法利潤,並不符合各國通常對恐怖主義的界定。
其次,打擊目標偏離美國緝毒重點。根據美國政府近年的報告,拉美逾四分之三的可卡因實際上是通過太平洋輸出的,委內瑞拉並非流入美國毒品的主要來源地。
第三,軍事行動打擊販毒的效果存疑。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萬達·費爾巴布-布朗指出,本屆政府“殺人,而不是逮捕人”的做法是美國緝毒政策“一次前所未有的轉變”,軍事行動未必能“威懾”販毒集團及其成員,反而會對美國境外秘密緝毒行動帶來“真正的負面影響”。
第四,軍事打擊成本過於高昂,難以持久。英國《經濟學人》周刊10月中旬報道稱,美國在加勒比海的海軍艦隊後勤維護成本日均約700萬美元。使用“死神”無人機、“獄火”導彈等重武器打擊小型“販毒船”,不啻為“大炮轟蚊子”。
特朗普政府反復聲稱,美軍“每擊沉一艘(“販毒”)船,就拯救了2.5萬名美國人的生命”。對此,美國事實核查網站“政治事實”指出,根據美國疾控中心數據,2024年5月至2025年4月,美國有超過7.3萬人死於藥物過量。如果特朗普的説法準確,那麼5艘船上運載的毒品可造成12.5萬美國人死亡,接近美國一年內藥物過量致死人數的兩倍。
9月22日,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行人從街頭支持馬杜羅總統的宣傳標語前走過。新華社發(馬科斯·薩爾加多攝)
疑問三:會入侵委內瑞拉嗎?
多家美國媒體援引匿名美國官員的説法披露,美國“大軍壓境”意在迫使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下&。美國政府一再宣稱,正考慮對委內瑞拉販毒集團展開“地面”軍事行動。五角大樓的調派航母之舉,加劇了外界對“美國即將入侵委內瑞拉”的擔憂。
美國總統特朗普10月31日稱,他尚未決定是否對委內瑞拉境內地面目標發動襲擊。
分析人士認為,以目前部署在加勒比海的約1萬美軍規模,足以襲擊委地面目標,但遠不足以“入侵”“佔領”委內瑞拉或對委進行地面軍事干預。
美國前駐委內瑞拉大使詹姆斯·斯托裏認為,特朗普政府旨在通過武力展示和威脅,促使與馬杜羅關係密切的委內瑞拉精英階層“採取行動推翻這名長期執政的左翼領導人”,或迫使馬杜羅流亡並被引渡到美國。
斯托裏認為,美國政府“沒有足夠資源入侵”委內瑞拉,但有足夠“精良資源”摧毀委防空系統和陸海軍,乃至推翻馬杜羅政府。美國與另一拉美國家哥倫比亞關係的惡化也與特朗普政府對委內瑞拉政策“有直接關係”。
哥倫比亞曾是美國長期盟友,佩特羅作為哥現代史的首位左翼總統於2022年上&後,哥美關係轉冷,近期更是急轉直下。
佩特羅指責特朗普政府打擊“販毒船”是“謀殺”,白宮的回應是終止對哥援助並威脅增加關稅,甚至宣布制裁佩特羅及其妻子、長子以及哥內政部長阿曼多·貝內德蒂。
美國前副國務卿托馬斯·香農曾負責西半球事務。他認為,特朗普政府正“傳達一種恐嚇信息”,如果襲擊委境內地面目標,尤其當其行動帶有某種政治目的時,“事態肯定會升級”。
10月17日,5萬多古巴民眾聚集在首都哈瓦那總統大道的西蒙·玻利瓦爾雕像前,抗議美國軍事威脅委內瑞拉,表達對委內瑞拉人民和政府的堅定支持。古共中央第一書記、古巴國家主席迪亞斯-卡內爾(前左三)等古巴黨政領導人以及委內瑞拉全國代表大會第一副主席佩德羅·因方特(前右一)出席集會。新華社發(華金·埃爾南德斯攝)
疑問四:把拉美繼續當“後院”?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外交政策重點在向西半球轉移,包括特朗普重新上&後誓言“奪回”巴拿馬運河、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個州等。據多家美媒預測,五角大樓即將發布的最新國防戰略中,將把“保衛國土和西半球”列為首要任務,拉美將被列入美國的“國家安全關鍵優先事項”。
這意味着源自19世紀、將西半球視為自身勢力範圍的“門羅主義”重新回歸美國外交政策核心。美國《華爾街日報》甚至把“門羅2.0”稱作“美國保守派生態系統中的流行口號”,其特徵是減少軟實力投資,強化軍事威懾與經濟壓力;對批評和反對美國的拉美領導人進行“懲罰”,而對親美的拉美領導人則予以“獎勵”。
上月早些時候,美政府宣布與阿根廷達成一項旨在穩定阿根廷經濟的200億美元貨幣互換框架協議。美財長貝森特稱這項協議體現了“經濟門羅主義”。阿總統米萊自稱“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擁護者,特朗普則多次公開表達對米萊的支持。
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戰略核心在全球多極格局下有所側重轉移,但近年美國不斷重新強調美洲地區對其全球戰略的重要性。如今特朗普政府將西半球視為“美國本土的延伸”,其核心仍是視拉美為美國的“後院”。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專家丹尼爾·拜曼警告,由於美國長期干預拉美國家事務,“拉美對美國的軍事力量非常敏感”,美國近期的軍事襲擊可能引發拉美地區強烈反彈。
特朗普10月19日宣布美國將停止對哥倫比亞援助,當晚佩特羅在社交媒體上寫道:“你們對哥倫比亞既粗魯又無知……讀讀《百年孤獨》,我保證,你們會對孤獨有所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