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荷蘭呂伐登10月18日電 記者手記|擠奶不是為了牛奶,而是“擠”數據——探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乳業園
新華社記者王湘江
在荷蘭呂伐登的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乳業園,擠奶機器人24小時運轉。其主要産物並非牛奶,而是數據。靈活的機械臂如“章魚觸手”般精準作業,將牛奶導入儲存罐的同時,也將每頭奶牛的體重、健康指標、牛奶成分等信息實時傳輸至數據庫。

這是9月30日在荷蘭呂伐登拍攝的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乳業園入口處的奶牛雕塑。新華社記者 王湘江 攝
數據是這座乳業園真正的核心産品。每天,各項數據從園區源源不斷地産生:奶牛的食量、運動量、反芻時間、體重變化、産奶成分,甚至奶牛呼出氣體中的甲烷含量。這些數據不僅支撐科研,還反饋給乳製品企業和奶農,幫助他們在選育低溫室氣體排放奶牛、改善動物福利、提高飼養效率等環節找到科學方案。海量數據最終流向同一個目標:讓乳業發展更高效、更可持續。

這是9月30日在荷蘭呂伐登拍攝的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乳業園辦公樓。新華社記者 王湘江 攝
“擠奶不是為了牛奶,真正的目標是數據。”乳業園負責人孔凱斯近日告訴新華社記者,這座佔地約300公頃、飼養着500多頭奶牛的園區,實際是一個驅動荷蘭乳業未來發展的創新中心。
在這裡,每頭奶牛的脖子上都佩戴着黃色項圈。這是一個集成了傳感器和芯片的“數據終端”。它不僅記錄了每頭奶牛的身份信息,還能持續監測並記錄奶牛反芻次數和活動量等關鍵行為數據,並自動上傳至雲端。

這是9月30日在荷蘭呂伐登拍攝的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乳業園的擠奶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王湘江 攝
“將項圈採集的數據與人工智能分析結合起來,不僅能優化飼養環境,還能幫助科研人員及時發現潛在健康隱患。”孔凱斯説,當系統監測到某頭奶牛反芻或活動異常時,工作人員可以提前介入,避免疾病惡化。
在一處牛舍,孔凱斯向記者介紹了一台收集奶牛“打嗝”氣體的設備。“不同奶牛呼出的甲烷量差異很大。這些數據有助於探索通過飼料改良或基因選育,培育出低溫室氣體排放奶牛。”

9月30日,在荷蘭呂伐登的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乳業園,奶牛站在自動化擠奶轉盤上。新華社記者 王湘江 攝
飼料槽和飲水槽同樣暗藏玄機,能夠自動識別每頭牛並計量其採食量與飲水量,形成精準的個性化飼喂檔案。
牛舍旁的草地上,一台小巧的氣象監測裝置不斷旋轉,實時記錄風速、濕度和降水情況。孔凱斯介紹説,這是荷蘭全國農業基礎數據測量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年後,我依然可以查到今天這一刻的氣象數據。”他説,“這些數據對於研究氣候變化對奶牛養殖乃至整體農業生産的影響至關重要。”

9月30日,在荷蘭呂伐登的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乳業園,無人電動車為奶牛分發新鮮牧草。新華社記者 王湘江 攝
“硬體建設容易,難的是把各方力量高效組織起來。”他説,乳業園正是這一模式的實踐&&,目前與60多家企業合作,共同將數據轉化為推動全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

這是9月30日在荷蘭呂伐登拍攝的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乳業園的氣象監測裝置。新華社記者 王湘江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