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地手記丨十八年人生,刻下四道“戰火”烙印——一位加沙少女的來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7 10:51:24
來源:新華網

中東戰地手記丨十八年人生,刻下四道“戰火”烙印——一位加沙少女的來信

字體:

  新華社加沙10月7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十八年人生,刻下四道“戰火”烙印——一位加沙少女的來信

  拉哈芙·拉迪

  我的名字叫拉哈芙·拉迪,是一名18歲的高中生。此刻,我在加沙地帶中部扎韋達鎮的一頂小帳篷裏寫下這封信。

  夜色深沉,遠處的轟鳴與零星的爆炸聲仍在黑暗中回蕩。但給關心加沙疾苦的你們寫信,讓我在混亂中尋得片刻安寧。

  我自幼熱愛寫作。今天我寫下的不僅是一封信,更是一份見證——是我們在加沙生活的真實記錄,也僅是這片土地所經受的一小部分苦難。從小,我便學着舉起名為“希望”的燭火來照亮生活,即便在束縛與艱難中成長,我也始終守護着這簇不滅的微光。

  四場“戰火”,貫穿了我迄今十八年的人生。2014年,空襲的巨響震碎了我的童年,避難室裏稀薄的空氣至今依然令我窒息。2019年和2021年,我在衝突中長大,目睹死亡一次次向我逼近,恐懼烙印在我的整個少年時期。2023年,戰火重燃,硝煙至今未散,它是否會瀰漫我的整個青春尚未可知。

  如今,我和家人失去了房子,只能擠在狹小的帳篷裏。更令我心碎的,是我永遠失去了我的學校,一些老師在轟炸中罹難,許多同學至今下落不明。學校最初被改為流離失所者的庇護所,但不久後便在炮火中化為瓦礫。

  一年多的漂泊輾轉未曾讓我的校園記憶褪色,過去的場景歷歷在目:清晨醒來,仔細扣好藍色校服的每一粒紐扣,與朋友們並肩穿過加沙喧鬧的街巷。學校遠不止是求知的殿堂,它還是我和同學們的第二個家,更是安放青春夢想的地方。

  教學樓被夷為平地的那天,我的心仿佛被生生剜去一塊肉。我暗暗發誓:絕不讓戰爭奪走我學習的資格。

  我從廢墟中撿來幾塊破碎的舊木板,勉強拼起一張“書桌”。桌上擺放着幾本高年級傳下的舊書,雖然破舊,但仍可讀。伴着蠟燭或小電池燈的微弱光亮,我在悶熱的帳篷裏學習,頭頂戰機盤旋的轟鳴是我讀書的“背景音”。

  我夢想成為一名記者,不僅是出於對寫作的熱愛,更是因為新聞是我們這一代加沙人發聲的唯一途徑。我想要告訴世界“在加沙生活”究竟意味着什麼:我不僅要述説苦難,更要記錄下這片土地的不屈與希望。我要講述孩子、青年和婦女們不向絕望屈服的故事,我要成為歷史的記錄者,而不只是命運的受難者。

  我記憶中的加沙色彩鮮活:市集喧囂,海風溫潤,街巷裏可見孩童奔赴學堂的身影。如今的加沙滿目瘡痍:屋舍傾頹,街道空蕩,無數的夢想擱淺在海岸邊。然而,每當我面朝大海,還是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脈搏——它和我們一樣,依然醞釀着重生的力量。

  我深知那一天不會輕易到來,但我決心證明巴勒斯坦人——這片土地的子民,絕不會從這片土地上被“抹去”。

  2023年10月後,我開始寫日記。筆下記錄的是恐懼纏繞的時刻、轟炸間歇的寂靜、孩子們的淚痕以及我們在廢墟下拼湊的片刻歡愉。於我而言,學習與寫作,從來不只是為了文憑或工作。這是我存在的方式——讓我堅信生命有其意義、未來仍可改變。

  我要用自己的聲音與文字,講述這片土地的故事,向世界證明:巴勒斯坦人,無論經歷怎樣的摧殘,依然懷有夢想,依然能夠創造。

  這是一封來自加沙的信。來自一個安靜而堅韌、嚮往美好明天、始終相信希望比戰爭更有力量的加沙18歲少女拉哈芙·拉迪。在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前,她在加沙城的魯卡婭中學求學。我深信,這些字句終將成為見證:巴勒斯坦的夢想,永不湮滅!(翻譯整理:趙偉宏)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