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中馬跨境“雙樞紐”建設助力“空中絲綢之路”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0 00:21:12
來源:新華網

國際觀察|中馬跨境“雙樞紐”建設助力“空中絲綢之路”發展

字體:

  這是9月1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舉行的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上拍攝的項目簽約儀式。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 攝

  新華社吉隆坡9月19日電 題:中馬跨境“雙樞紐”建設助力“空中絲綢之路”發展

  新華社記者王嘉偉 李文哲 毛鵬飛

  “將合作由航空物流擴大到經貿、金融等多領域”“豐富‘空中絲綢之路’內涵與外延”“從‘硬聯通’到‘軟聯通’‘心聯通’全方位拓展”……在18日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舉行的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上,來自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嘉賓期待加速跨境“雙樞紐”&&建設,助力“空中絲綢之路”發展。

  打造“雙樞紐”合作典範

  當前,航空運輸日益發揮連接世界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與會嘉賓&&,借鑒鄭州-盧森堡航空“雙樞紐”合作經驗,中馬雙方攜手打造鄭州-吉隆坡“雙樞紐”合作模式潛力巨大、前景可期。

  這是9月1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舉行的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上拍攝的馬來西亞交通部長陸兆福。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 攝

  馬來西亞交通部長陸兆福在致辭中指出,馬來西亞是中國在東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通過“雙樞紐”合作模式,馬中兩國航空貨運將進一步拓展,實現互利共贏。

  今年4月,中馬兩國發布聯合聲明提出,雙方將開展全面的航空合作,加強民航專業技術交流,密切吉隆坡國際機場與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之間的航空物流合作,致力於實現中國與東盟之間無縫銜接的“空中絲綢之路”共同願景。

  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臨時代辦鄭學方&&,作為“空中絲綢之路”的先行者,河南與馬來西亞有關方面達成合作共識,標誌着“空中絲綢之路”建設邁出更堅實步伐。

  開拓互聯互通機遇

  貨運航線由最初的每週1班增加至7班,累計運輸貨物1.4萬噸;2024年,河南省與馬來西亞貿易額超160億元人民幣,今年前7個月同比增長33.5%;馬來西亞累計在河南投資設企70家……攀升的貿易數據、頻繁的互動交往與緊密的人文交流,成為中馬合作的生動注腳。

  這是9月1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舉行的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上拍攝的馬來西亞機場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穆赫德·伊扎尼·加尼。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 攝

  馬來西亞機場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穆赫德·伊扎尼·加尼&&,“空中絲綢之路”不是抽象概念,而體現在開拓航線、承載貨物和深化合作夥伴關係之中。事實證明,吉隆坡-鄭州航線擁有巨大潛力。跨境電商強勁需求、全貨機和客機腹艙運力協同,使其成為迅速增長的航線之一。

  高效物流、便捷通關以及密切協作不斷助力開闢新市場。去年8月,首次進入中國市場的馬來西亞鮮食榴蓮首航落地河南,從果園採摘到中原大地僅需36個小時。馬來西亞鳳梨、山竹、椰子等優質水果也紛紛“打飛的”來到河南。

  共享互利共贏合作成果

  共建中國-馬來西亞“空中絲綢之路”雙樞紐産業園、推進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航空貨運合作、推動東南亞優鮮果蔬出口中國、簽署入境旅游包機合作項目協議……論壇上,與會嘉賓對接合作意向,達成一個又一個合作項目。

  嘉賓們&&,在航空物流帶動下,中馬雙方持續互動,生動展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果和新業態,合作正呈現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曾到河南考察的馬來西亞國陸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陳文豪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河南在冷鏈物流等領域的先進水平令人印象深刻。“我們對合作前景充滿信心,期待借助‘雙樞紐’&&,匯聚馬中企業力量,加快項目落地,打造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新空間。”

  這是9月1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舉行的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上拍攝的馬來西亞航空貨運及物流公司特力博首席執行官皮特·差倫翁沙。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 攝

  馬來西亞航空貨運及物流公司特力博首席執行官皮特·差倫翁沙向記者&&,該公司與中方合作夥伴僅用約一年時間便建立起穩定的合作網絡,展現了雙方在跨境電商和物流領域的合作潛力。

  “展望未來三到五年,我們期待通過吉隆坡與鄭州的緊密聯通,把中國14億人口與東南亞7億消費者有效連接,讓千萬家東南亞中小企業拓展更廣闊市場。”他説。

  這是9月1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舉行的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上拍攝的與會嘉賓。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 攝

  這是9月18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舉行的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上拍攝的與會嘉賓。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 攝

  9月18日,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機場舉行的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開始前,嘉賓們在會場外交流。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