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9月20日電 題:數讀東博:五大數字透視中國—東盟合作之“變”
新華社記者黃全權、向志強、農冠斌
又一個收穫的金秋,又一場精彩的盛會。
22年。一路走來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早已成為拉緊命運共同體紐帶的助推器和觀察中國開放合作的重要窗口。
站在新的時間節點和數智時代的門口,哪些新信號悄然釋放?哪些新機遇正在臨近?一些關鍵數字正在呈現端倪。
“1萬平方米”打破紀錄:傳統合作刻下“高科技之印”
9月19日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拍攝的中國—東盟AI星座的衛星模型。新華社記者周汀鷺攝
【數字】
本屆東博會首次創設1萬平方米人工智能專館,也是東博會史上最大的單體主題館。近200家高科技企業盡銳出戰。
在展館展位變化、“高科技面孔”蓬勃涌現的背後,是中國—東盟正悄然演繹着從傳統商品貿易向高科技合作的重要蝶變。
【現實場景】
當開幕式上嘉賓的一句“講稿在我的眼鏡裏”引爆全場,當展館內機器人靈活地打油茶吸引各方目光……人們驚訝地發現,人工智能不僅如此深入我們的生活,更在改變中國—東盟合作的內容和未來。
各方業已注意到,我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在人工智能發展進程中平等受益。
此次,人們清楚地看見,作為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廣西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積極開展人工智能創新合作。“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發展路徑圖清晰呈現。
【點評】
是展品,是會展工具,更是重要合作議題——AI始終貫穿本次東博會。折射了技術發展速度之快,也映射出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合作的需求之熱。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為代表的高科技合作必將加速開拓新質生産力的廣闊藍海。
“3.0版”呼之欲出:更深聯通帶來更多想象
這是9月17日拍攝的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新華社記者周汀鷺攝
【數字】
展會全程,已經全面完成談判的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成為熱議焦點。
新的版本,新的期待,新的啟航。版本升級背後,含義更加深刻。彰顯中國與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領域不斷拓寬,層次不斷加深,步伐不斷加快。
【現實場景】
據悉,3.0版首次系統性構建了覆蓋數字基礎設施“硬聯通”與規則標準“軟聯通”的全鏈條合作框架,雙方將從9個重點領域開展互利合作。
論壇上、展&間,各國政商人士對3.0版的期待溢於言表。“一旦標準互認,我們面對的將不再是‘各國各表’,而是一條打通生意的綠色快車道——産品進中國更順暢,闖世界也更有底氣。”來自馬來西亞的企業家黃國輝如此比喻。
東盟秘書長高金洪説,3.0版將使雙方經貿合作邁向新的高度,尤其是在電商、數字貿易、支付等新興領域。
【點評】
作為中國和東盟共同維護和深化自由貿易的標誌性成果,3.0版促進從互降關稅向共建標準規制轉變,將構建起更加便利的貿易環境、更加開放的市場空間,為區域和全球貿易注入更多的確定性。
“10+1”到“60”持續擴容:更高水平開放合作的生動注腳
這是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現場(9月17日攝)。新華社發
【數字】
本屆東博會共有60個國家參展。其中,“一帶一路”國際展區有巴基斯坦、韓國等33個國家參展。
從“10+1”到“60”,從山水鄰居到“一帶一路”朋友圈,東博會和峰會正成為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注腳。
【現實場景】
阿富汗地毯、盧旺達咖啡……東博會上,不僅東南亞商品琳瑯滿目,其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商品也格外搶眼。
斯裏蘭卡作為本屆東博會的特邀合作夥伴,其駐廣州總領事拉辛卡·達穆拉格&&:“東博會遠不只是一場展會,它更是互聯互通與共享繁榮的戰略&&,是實現合作共贏的最佳見證。”
在連續六年參會的巴基斯坦參展商亞辛·阿斯加爾看來,東博會早已超越中國—東盟“10+1”框架,成為攜手世界、共創商機的橋梁。
【點評】
恰如一扇窗,東博會讓世界看見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的形勢下,中國與東盟攜手高舉開放合作大旗,也更加深入地融入和服務經濟全球化,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
“超100場”引人注目:交流互鑒凸顯“東方智慧”
大會期間各國政商代表人士在洽談商機。(主辦方供圖)
【數字】
7天,超100場,各類各層次活動在東博會和峰會期間接連推出。
密集的活動,展現了中國—東盟各領域務實合作“全面開花”的火熱景象,也日益凸顯“南寧渠道”在中國—東盟對話合作中的獨特地位。
【現實場景】
開幕式上,各國政要勾畫戰略對接藍圖;青年領軍者圓桌對話會,多國代表碰撞思想火花;會展中心內外,非遺時裝周等文化活動輪番上演……
在東博會,不僅有視聽和思想的盛宴,更有增強情感聯結、深化文明互鑒的生動實踐。
作為永久舉辦地,廣西正多方努力,把東博會打造成為外交、經貿、民間交往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東盟實踐的&&。“如今,東博會已成為東盟與中國互信、合作和攜手共進的重要象徵。”高金洪説。
【點評】
合作是歷史潮流,共贏是人心所向。東博會和峰會使中國與東盟間溝通交流的渠道實現制度化、常態化,從而得以持續發揮增進互信、達成共識、建立機制的作用,用“東方智慧”在全球動蕩中構建起區域“穩定器”。
“54.2%”創下新高:從“大象起舞”邁向“萬馬奔騰”
9月20日,在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斯裏蘭卡客商在展館佈置當日工作。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
【數字】
本屆東博會3200余家企業參展,1萬多家企業到會採購洽談,外國企業佔比38%。商協會和企業主導的經貿活動佔比54.2%,創歷史新高。
“C位”之變,背後是“邏輯”之變。企業參與程度的空前提升,無疑將為中國—東盟合作持續注入更多新動力。
【現實場景】
只需手機一掃,喚醒AI會展智能體,輸入合作意向,系統便迅速精準匹配符合條件的展商——本屆東博會上,客商們有了尋覓商機的“新利器”。
這個“智慧大腦”不僅是推動雙邊貿易與産供鏈高效對接的數字服務中心,後續還將演進為一個“365天×24小時”永不落幕的線上經貿合作&&。
作為高規格、高層次的國家級&&,近年來東博會愈發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通過一系列創新和務實舉措,真正讓企業“當主角、得實惠、享服務”。
【點評】
企業的活躍度直接反映經貿合作的實效與吸引力。中小企業、民間資本更加積極地參與東博會,喻示着中國—東盟合作正從最初“大象起舞”的大國企、大項目時代,進入“萬馬奔騰”的普惠式、多元化時代,標誌性工程與“小而美”項目相得益彰。更多的企業參與,更強的市場驅動力,帶來的將是更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