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那巴龍格河的日與夜-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4 09:01:15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那巴龍格河的日與夜

字體:

  新華社基加利9月14日電 記者手記丨那巴龍格河的日與夜

  新華社記者吉莉

  山谷深處傳來轟隆聲響,巨大的混凝土攪拌機不停運轉。遠處,挖掘機揮動機械臂,給這片土地雕刻着發展的輪廓……

  這裡是盧旺達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項目現場。工地現場一片繁忙,電站建設穩步推進。

  該項目是中非合作論壇2018年北京峰會“八大行動”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盧旺達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水電工程。項目由中國水電(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承建,2022年正式開工,建設內容涵蓋大壩、泄洪系統、引水發電系統及輸變電線路等。據項目經理劉乾坤介紹,施工整體進度已完成過半,地下工程已全部完工。

  這是9月13日拍攝的盧旺達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項目廠房結構全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水電項目組供圖)

  盧旺達10月就會進入雨季,大雨會迫使大量作業停擺。所以此刻的工地,正實行白班、夜班24小時輪班制,夜以繼日。

  在拌合站區域,調度員哈特蓋基馬納·埃費斯托恩正指揮作業。3年前,他還是一名普通工人,如今已成長為中方站長盧兆東最得力的助手。“有我在,溝通很清晰。”埃費斯通自信地説。

  記者驅車沿着山路而上,幾分鐘後便抵達發電廠房施工區域。電鑽嗡鳴、鋼管敲擊,各種聲響交織成廠房建設的“背景樂”。

  這裡由駐非工作已達18年的工程師孫忠田負責。他每天調度上百名工人作業。孫忠田曾在非洲6個國家參與建設,是一位“老非洲”。每天早7時,他總會準時出現在工地,召集工人開晨會,佈置當日任務,並反復強調安全規範。

  這是9月13日拍攝的盧旺達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項目全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中國水電項目組供圖)

  “安全帽、安全背心、安全鞋,必須要配備,不配備不能上崗,安全第一。”孫忠田語氣堅決。

  在項目部實驗室裏,電腦屏幕上跳動着密集的數字和曲線。33歲的烏維林吉伊馬納·薩代凝視着屏幕,等待檢測結果跳出——那將是判斷混凝土試塊是否達標的關鍵數據。

  這是他日復一日的工作。有時,他連續數小時在實驗室裏記錄、分析;有時,則需要攜帶取樣工具奔赴工地,現場採集混凝土、鋼筋或土方樣品,再帶回實驗室進行檢測。“每一種材料的參數都不同,每一組數據都必須精準。”薩代説。

  “電腦上的中文你都看得懂嗎?”記者問。他笑了笑,點點頭:“常用的這些都知道。”他指着一列數字解釋説:“當這個數值達到標準,就説明這批混凝土質量非常好。”

  薩代7年前自大學畢業後便加入中國水電,曾參與公路項目建設。“這是我第一次參與水電站項目。”他的語氣裏帶着興奮。多年的歷練,不僅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檢測經驗,更在中國同事的幫助下掌握了大量專業技能。“從公路到電站,我學到了不同的技能,也有了更多成長。”

  9月2日,在盧旺達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項目拌合站內,中方站長盧兆東(左)與調度員哈特蓋基馬納·埃費斯托恩交流工作。新華社記者 吉莉 攝

  薩代的家距離工地200公里。他定期回家探望父母,“他們為我感到自豪,因為我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説,自己正在老家建新房,打算明年結婚。“我可以支持父母的生活,也能讓自己未來的家庭過得更好。”

  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好似一座連接中盧友好與信任的橋梁。兩國建設者用砂石、鋼筋與水泥打造點亮盧旺達未來的光明工程,共同書寫奮鬥的故事……

  9月2日,在盧旺達那巴龍格河二號水電站項目部實驗室中,質檢員烏維林吉伊馬納·薩代操作機器進行質量檢測。新華社記者 吉莉 攝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