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武漢江灘,燈光璀璨。作為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的舉辦地,兩江四岸的絢爛夜景與舞&上的精彩演出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長江入畫”的壯美圖景。這場以長江為背景的文化盛宴,不僅展示了湖北長江文化的深厚底蘊,更奏響了沿線節點城市以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樂章。
秀美之城傳承千年文脈
伴江而生,因江而興。長江流經湖北1061公里,滋養了沿線眾多城市。“英雄之城”武漢、“發電的城市”宜昌、楚故都荊州、孕育“文學長江”的黃岡……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濱江之城。眼下,湖北重要長江節點城市正深入挖掘長江文化內涵,系統推進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加強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和傳播展示,推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文化動能激活發展新引擎。
九月清風起,正是登樓時。黃鶴樓主樓前,舞者身着紅綢如鳳展翅,與飛檐翹角相映成畫。笙簫齊奏、古箏弦動,詩仙李白伴着唐風樂韻吟誦出千年絕唱。踏着秋風,近日八大戶外實景演出正式回歸黃鶴樓,以“場景+演藝”全新方式,帶人們沉浸式體驗荊楚文化的浪漫。
12日正式亮相的黃鶴樓文化展示館,首次濃縮展示黃鶴樓1800餘年深厚積澱。千百年來,黃鶴樓雄踞長江、漢水交匯處,北望中原、南控瀟湘,既是軍事要塞,更是文化樞紐,其“因山、因仙、因江”而生的特質,恰是長江文明“山水共生、人文交融”的縮影。
江水奔涌不息,樓中詩賦猶在,唐宋“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的游覽勝地,如今已是“鶴歸樓新,江清文盛”。朝游、夜上黃鶴樓,鳴鐘祈福、編鐘樂舞,各種新演藝、新玩法的推出,勾連起延續千年跳動不衰的文脈,更吸引着全國乃至世界的游客慕名而來。今年上半年,黃鶴樓共計接待游客215.35萬人次,其中暑期接待游客74.52萬人次,外籍游客1.51萬人次。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鄭曉雲説,今天長江文化中的很多要素都誕生於數千年以前的長江流域。尤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長江文化繁榮時期,成為當今藝術創作的源泉,成為當今大眾傳播的鮮明注腳。
據介紹,武漢加快建設“兩江四岸”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核心區,以長江為核心的山水人文游內涵日益豐富、體驗更加多元。從傳統的武漢輪渡,到移動劇場“知音號”游輪,長江遊船體驗成為來武漢旅游的必選。夜間燈光秀、演藝秀、美食秀三位一體的旅游産品,使得“看夜景”變身“游賞宴”,多層次消費場景不斷涌現。
荊楚文化是長江文化的五個亞文化之一。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湖北荊州,“荊楚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項目”建設工地上一派忙碌景象。將於2027年全新落成的楚文化博物館、荊州文保中心等,採用新中式建築風格,同時利用楚文化漆器、青銅器紋樣元素裝飾,增強楚文化視覺感受。荊州市荊州區旅游發展中心主任吳光勇説,項目建成後將為荊楚文物的保護、修復、展示等提供優質空間,成為世界級的楚文化展示窗口。
位於黃州古城西北的東坡赤壁,因蘇東坡的“赤壁三咏”而聞名。長江未改道之前,起伏的山巒腳下就是澎湃浩瀚的江流,蘇軾就在這裡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名篇。從“水波不興”“水光接天”,到“江流有聲”“水落石出”,蘇軾乘坐同一葉扁舟,以江流為幕,與山川共鳴,他神思飛越、精神自由、幡然快活——黃州因此成為成就豁達高逸的“東坡居士”的重要一驛。
專程從海南來到黃岡尋跡東坡的胡瑞是一名80後“蘇迷”。“每一次尋訪都讓人認識到不一樣的蘇東坡。”她説,在黃州最嚮往茂林修竹的安國寺,以及東坡躬耕的休憩之所雪堂等歷史遺跡,期待在文化與美景的交融中讀懂東坡。
壯美之景變身“黃金旅游帶”
上午9點半,隨着一聲汽笛,“楚風號”駛離碼頭,溯流而上,行駛在長江西陵峽。兩岸層巒聳翠,奇峰競秀,中外旅行商、游客興致勃勃地記錄着絕美峽江風光。俄羅斯自然旅游公司客戶經理切爾卡希納快步走上三層甲板,期待見證“水漲船高”的細節。當游輪平穩駛出船閘,水位與壩上江面齊平,不少境外旅行商意猶未盡,互相交流着難得的體驗。
2025湖北全球旅行商大會不久前在宜昌召開,以“知音湖北 大美長江”為主題,來自41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國際旅行商代表齊聚峽江之畔。大會集中安排了“神武峽”(含神農架、武當山、三峽及恩施大峽谷、宣恩縣等地)踩線活動,活動以“自然奇觀+文化傳承”為核心脈絡,覆蓋湖北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山川河流。
其中,去年“上新”的大型實景演出《三峽千古情》用現代藝術語言重構文化記憶,解碼長江文明的深層密碼。舞&時而化作星空下的楚地戰場,時而變為三峽大壩的鋼鐵脊梁,國內外觀眾仿佛置身歷史洪流,隨情節熱血沸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熱愛中文的切爾卡希納説,來過中國十余次,令她最為動容的,無疑是長江。尤其是雄偉壯美的山川、綿延數千年的文化,都令她驚嘆。
近年來,湖北加大投入改善旅游基礎設施。沿江高鐵的開通,使武漢、宜昌、荊州形成“一小時旅游圈”;宜昌三峽機場擴容升級,直達曼谷、首爾、河內、新加坡等國際航線不斷增加;長江游輪碼頭改造提升,遊船穿過險峻的峽谷,便開啟了駛向海洋的征途。這條綿延不絕、自由開闊的“黃金水道”,引領每位旅行者望向遠方,也讓湖北向廣闊的世界敞開懷抱。
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湖北省接待游客4.36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548.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68%、16.0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5.74萬人次,同比增長54.89%,長江沿線城市貢獻了超過六成旅游收入。
“‘神武峽’作為一個地理與文化上的集合體,從地理、生態、工程、哲學和文化五個維度,提供了具有全球性價值的獨特樣本,既是中國的瑰寶,也是全人類值得共同珍惜、研究和保護的重要遺産。”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教授吳必虎説,“神武峽”正是湖北最具代表性的標識,是湖北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世界級地標與核心承載地。
和美之音協奏“長江讚歌”
“高高的雪山,藍藍的湖水,青青的草原,格桑花開……”以唯美空靈的《次仁拉索》為首的長江流域民歌薈萃,拉開了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的帷幕。絲竹管弦,編鐘交響,一曲曲和鳴的生命讚歌,從青藏屋脊唱到巴山蜀水,從荊湘兩湖吟至吳越江南,完美詮釋了長江文化多元一體、交融共生的特質。
半個多世紀以來,隨着長江流域重要遺址、重要考古成果相繼問世,學界對於長江文明形成、演進、發展的過程逐漸清晰,長江文明業已成為人類文明傳承發展的“中國文明標籤”,向世界重新定義“何以中國”。尤其是近十年來,依據長江流域考古新發現形成的新的理論成果、大眾出版物層出不窮,直接催生“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設立。
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共飲長江水。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2023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公布。當年10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在湖北召開,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搶抓歷史機遇,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規劃銜接、政策協同、資源整合、項目共建等多方面深化合作。
“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樣板,其中文化是重要支點,也是重要支撐。”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在開幕致辭中説,我們堅持以合作為橋,打造互利共贏的流域合作示範地,以文化為紐帶,串聯長江沿線省區市資源,推動經濟互補、文化互鑒、生態互護,構建協同共進的流域發展新格局。
武漢長江之畔,“詩中的長江”正走向現實。為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地標,湖北省組織開展了長江博物館建築設計方案的國際邀請徵集活動,吸引眾多國內外頂尖設計團隊的參與。記者了解到,長江博物館的展陳大綱編撰工作也在加快進行。由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團隊,經過多次研討交流和深化修改完善,已完成展陳大綱初稿,並形成了以“長江之歌”為主題的概念性大綱,沿線各地的旖旎風光、文物非遺、研究成果等將實現跨區域共享,全面展示長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
夜幕降臨,璀璨燈火映照下的長江,仿佛一條文化長河,承載着千年文明,正潤物細無聲地講述着它的往昔、今朝與未來。(記者喻珮 熊翔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