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英國愛丁堡9月8日電 通訊|“蘇格蘭飛人”的抗戰情緣
新華社記者鄭博非 金晶
這是1924年7月李愛銳(英文名埃裏克·利德爾)參加1924年巴黎奧運會時的肖像照。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對於英國蘇格蘭人來説,100多年前曾獲得奧運冠軍的埃裏克·利德爾可謂家喻戶曉,但他們未必知道的是,這位“蘇格蘭飛人”還有個中文名字叫“李愛銳”,他生於中國,逝於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盡其所能幫助了很多中國人。
這是1924年7月17日李愛銳(英文名埃裏克·利德爾)參加愛丁堡大學畢業典禮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1902年,埃裏克·利德爾出生於中國天津,父母都是蘇格蘭傳教士。他後來返回英國,並畢業於愛丁堡大學。1924年,他以47秒6的成績,成為巴黎奧運會男子400米項目金牌得主,刷新了當時的奧運會和世界紀錄,被譽為“蘇格蘭飛人”。以他的奧運故事改編的電影《烈火戰車》曾獲得奧斯卡四項大獎。
8月11日,在英國愛丁堡,觀眾閱讀李愛銳奧運奪冠100周年展覽介紹。新華社記者 鄭博非 攝
百年之後,他在入選蘇格蘭體育名人堂時,仍在“最受歡迎的蘇格蘭運動人物”公眾投票中高居榜首。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社區中心在愛丁堡運作,為老人等群體提供保健服務和活動場所。
8月11日,在英國愛丁堡,李愛銳社區中心項目經理卡羅琳·克拉克在向記者展示李愛銳(英文名埃裏克·利德爾)手繪的化學講義。新華社記者 鄭博非 攝
奪得奧運冠軍無疑是李愛銳的人生亮點。“但他生命中最令人敬佩的部分,其實發生在巴黎奧運會之後,尤其是在中國抗戰期間和戰俘集中營裏的經歷。”社區中心項目經理卡羅琳·克拉克對記者説。
巴黎奧運會後,李愛銳選擇回到中國,在天津新學書院擔任教師,其間參與設計、推動建造天津民園體育場。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從事教職的李愛銳並未選擇撤離,他前往河北,奔走在鄉間教書,並為流離失所的百姓送去藥品。
這是李愛銳(英文名埃裏克·利德爾)在中國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李愛銳的侄女休·卡頓告訴記者,李愛銳的妻子弗洛倫絲·麥肯齊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為了越過日軍封鎖救助當地百姓,李愛銳把一根法棍麵包掏空,把錢塞進去,再把麵包頭蓋上,背在包裏假裝是午餐。他因此得以順利通過關卡,把錢送到當地百姓手中。
1941年,局勢進一步惡化,李愛銳安排懷孕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赴加拿大避險,自己毅然留在中國。1943年,李愛銳被日軍逮捕,後與近2000名英美僑民一起被日軍押送至山東濰縣(今濰坊)集中營。
克拉克介紹説,在集中營的歲月裏,李愛銳成為孩子們口中的“李叔叔”,他為孩子們教授各類課程,用廢紙片手寫教材。如今,在社區中心陳設的李愛銳奧運奪冠100周年展覽上,不僅有他獲得的奧運金牌的複製品,還有一本用紙張拼湊而成的化學講義。講義上的字跡清晰、工整,如果不仔細看,觀眾可能會以為這本手工謄錄的臨時講義是一份印刷品。
1945年2月,李愛銳因腦瘤病逝於濰縣集中營,年僅43歲。“令人遺憾的是,李愛銳沒能等到集中營解放……但他留給其他人的希望與勇氣,幫助他們堅持到了最後。”克拉克對記者説。
中國人民沒有忘記李愛銳。1988年,李愛銳墓地紀念碑在濰坊揭幕,紀念碑由産自他家鄉蘇格蘭的馬爾島花崗石製成,鐫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們應可振翅高飛,為展翼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勞。”
這是1924年7月19日李愛銳(英文名埃裏克·利德爾)在倫敦斯坦福橋體育場參加接力賽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2024年7月,為紀念李愛銳巴黎奧運會奪冠100周年,“守望·情灑津沽的奧運冠軍李愛銳”永久展在天津揭幕。他的女兒帕特麗夏·利迪爾·羅素以書面形式致辭:“我父親深愛着中國和中國人民。我父親出生在中國,執教於中國,病逝在中國。他在中國的時間遠遠超過他在家鄉蘇格蘭的日子。他做了他認為正確的事情,他自我犧牲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大愛,到今天依然被人們提起、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