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黎9月9日電 記者手記|支持中國抗戰的巴黎記憶
新華社記者唐霽
位於法國巴黎蒙帕爾納斯大道上的162號公寓樓,是一座高大宏偉的奧斯曼風格建築。與大道兩旁喧鬧的咖啡館和餐廳相比,這裡顯得格外安靜。門口挂着一塊銘牌:“羅曼·羅蘭,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01年至1913年,在這裡生活並創作《約翰·克利斯朵夫》。”
羅曼·羅蘭是法國著名小説家、劇作家,抗日戰爭期間,其小説《約翰·克利斯朵夫》被譯成中文出版後,作品主人公不屈的戰鬥精神曾感動和激勵了當時許多的中國人。
不久前,記者收到法國羅曼·羅蘭協會傳來的一份歷史文件,上面記錄了羅曼·羅蘭聲援中國抗戰的檄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抗日戰爭。文件記錄了1932年羅曼·羅蘭發表的宣言:“我們呼籲:以遭受侵略的中國的名義,……我大聲疾呼:快援助!抓兇手!”同年,國際反戰大會在荷蘭舉行,羅曼·羅蘭在會上宣讀聲明説,被帝國主義及其同謀者欺侮的中國那“巨人般的身體”,“正在英勇地站起來,而且將從痛苦的海洋中重新崛起”。
除羅曼·羅蘭外,記者查閱到,法國學者瑪麗·布歇所著的《法國知識分子與中國抗戰》一文,記載了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將法國與中國抗戰&&在一起。
文章説,抗戰期間,以左翼知識分子為首的法國人士發起了一系列物資援助活動,並創辦了專門報道中國抗戰的報刊,其中包括法國民間援華組織“中國人民之友社”創辦的《中國》雜誌。該雜誌刊登了不少照片,向法國民眾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這些照片令法國知識界震驚,多位法國作家表達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巴黎晚報》記者皮埃爾·西澤前往中國,報道了中國抗戰的相關情況,在法國引起巨大社會反響。
布歇的文章還提到,1938年3月,“中國人民之友社”説,有“5000人在巴黎參加了一場由法國總工會支持的抵制日貨示威活動”。
法國女作家、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佈雷斯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法國的知識分子如羅曼·羅蘭、物理學家朗之萬以及一些記者、左翼反法西斯人士等都真誠地支持中國抗戰。正是他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通過出版翻譯刊物、組織演講集會等不懈努力,讓法國社會更清楚地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程。
“唯有共同銘記歷史,方能攜手同行。唯此,我們才能為後世傳遞清醒而完整的歷史記憶。”佈雷斯萊在採訪時説的這番話,記者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