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維也納9月9日電 新聞分析丨主要産油國持續增産有何政策考量
新華社記者孟凡宇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日前發表聲明説,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産油國中的8個主要産油國決定10月日均增産13.7萬桶原油。至此,主要産油國自今年4月起已連續6個月作出增産決定。主要産油國為何持續推動增産?國際油價或將出現哪些變化?
歐佩克的聲明説,鋻於當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相對平穩,原油庫存處於低位,沙特阿拉伯、俄羅斯、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和阿曼決定調整産量。為維護市場穩定,8國將根據市場情況靈活調整增産節奏,並將於10月5日開會討論11月的産量水平。
儘管主要産油國宣布增産,國際油價8日仍小幅收高。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39美分,收於每桶62.26美元,漲幅為0.63%;11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52美分,收於每桶66.02美元,漲幅為0.79%。分析人士認為,主要産油國增産幅度小於預期,並顯著低於前幾個月的增産量,成為推動8日油價上漲的原因之一。
對於此次增産決定,分析人士認為主要是出於對市場份額、産能、油價等方面的考慮。
上述8國2023年11月宣布日均220萬桶的自願減産措施,此後減産措施多次延期,直至延長至2025年3月底。但在此期間,美國、加拿大等國原油産量增加,導致歐佩克失去部分市場份額。今年3月,8國決定自4月1日起逐步增加原油産量。5月、6月和7月日均增産41.1萬桶,8月日均增産54.8萬桶,9月日均增産54.7萬桶。
對於相關國家最新作出的10月日均增産13.7萬桶的決定,睿咨得能源公司分析師喬治·萊昂認為,雖然增産量不大,但釋放的信息很重要。“增産更主要的意義在於釋放信號,即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産油國正優先考慮市場份額,即便這種做法可能帶來價格疲軟的風險。”
儘管增産決定可能加劇投資者對供應過剩的擔憂,但分析人士認為,實際上只有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有能力增加供應,其他多數成員已接近滿負荷生産。
此外,在西方對俄羅斯和伊朗制裁的背景下,增産決定很難造成油價暴跌,這也讓8國有理由繼續增産。《金融時報》稱,到目前為止,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産油國今年已經實現在不大幅降低油價的情況下增加産量,而且當前國際油價水平仍高於4月份每桶58美元的低點。
不過,受美國關稅政策抑制全球需求等因素影響,市場預期今後一段時間原油供應將遠超需求,油價將進一步走低。高盛7日發布報告説,預計明年全球原油市場將出現日均約190萬桶的過剩産量,高於此前預測的日均170萬桶;預計布倫特油價今年第四季度將降至每桶64美元,明年平均價格將降至每桶56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