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倫敦8月18日電 題:誰在製造“債務陷阱”?——一份英國報告揭示的真相
新華社記者高文成
英國非政府組織“債務正義”近日發布的一份覆蓋88個經濟體的研究報告顯示:2020至2025年間,低收入國家39%的外債償付流向中國之外的商業貸款機構,34%流向國際多邊機構,而流向中國的償債規模僅佔13%。報告明確指出,在有關全球南方債務危機的各類報道中,中國常常被描述為所謂“最大債權方”,但事實並非如此。
報告用典型案例揭示了部分債權方在債務追索中的強硬姿態:礦業巨頭嘉能可不願給予乍得任何債務減免,英國渣打銀行等債權人未能與贊比亞達成減債協議,漢密爾頓儲備銀行拒絕斯裏蘭卡債務重組方案並堅持在紐約州法院起訴……不難發現,這些商業貸款機構主要來自美西方。“債務正義”相關負責人認為:“西方將非洲債務危機歸咎於中國,這是在轉移注意力。事實上,它們自己的銀行、資産管理公司和石油交易商的責任要大得多。”
上述數據清晰地表明,問題的關鍵不僅在於債務數額,更在於債務的性質和條件。相比於着眼長遠發展的“耐心資本”,以西方為主的商業債權人和由其主導的多邊金融機構,其貸款往往以追求短期超額利潤為目的,並附加了嚴苛的追索和償還條款乃至政治條件。這種高息、強硬、短視的債務模式,才是導致發展中國家陷入困境、發展權被剝奪的真正“陷阱”。
實際上,美西方這種做法在其歷史上並不鮮見,並對全球南方國家造成了深遠影響。洪都拉斯副外長赫拉爾多·托雷斯説,美西方國家才是拉美國家發展道路上真正的“夢魘”。它們利用金融工具,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各國,提供的貸款沒有致力於發展民生。1989年,美國以幫助拉美國家應對債務危機為由推出“華盛頓共識”,要求這些國家採取放鬆國家管制、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實現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等新自由主義政策,並以此作為發放貸款的先決條件,最終導致拉美多國經濟主權受損、社會矛盾激化。
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國家長期積累的債務問題,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中國對此予以堅定支持,在合作中聚焦提升對方的自主“造血”能力,通過長期投入幫助合作方克服發展瓶頸。尤其是在常被西方輿論描繪成所謂“債務陷阱重災區”的非洲,中方幫助非洲建成了近10萬公里公路、超1萬公里鐵路及近百個港口等大量基礎設施,極大促進了非洲的互聯互通和現代化進程,從而釋放其可持續增長潛力。正如南非總統拉馬福薩等多位非洲領導人所言,非洲人民心中有桿秤,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投資是互利合作,而非“債務陷阱”。
從更深層次看,這場“債務陷阱”敘事的建構和破除,折射了爭奪全球發展權和話語權的深層博弈。西方主導的債務體系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自主權捆上枷鎖,是對發展權的剝奪,而中國的合作模式為打破這種束縛、開闢新的道路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