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博物館“可算”-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8 16:33:32
來源:新華網

這個博物館“可算”

字體:

“七子之家隔兩行,

十全歸一道滄桑。

五湖四海盤中算,

三教九流珠上忙。”

 

當你走進

位於陜北榆林的中國算盤博物館

便會一次又一次瞥見

這段詩文的蹤跡

它們鐫刻或題寫在

形態各異的算盤上

  這是寫有《治家格言》等詞句的算盤。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這座開放於2021年的博物館

是以中國算盤為主題的博物館

展陳着

從唐代到現代

跨越千年的9999件算盤藏品

彰顯着

中國算盤文化的雋永與傳承

  游客們正在參觀中國算盤博物館。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算盤

作為手動操作的計算工具

結構簡單、操作便捷

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

帶來諸多便利

在計算器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

古老的算盤依然在發揮餘熱

 

講解人員説

算盤的起源年代眾説紛紜

但從西周陶丸

到春秋算籌

再到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算盤圖案

直至明清時期算盤得到廣泛使用

體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

對於數學規律的深刻認識

 

中國的傳統算盤

往往為上二下五珠

這是由於

中國古代重量單位制中規定

一斤等於十六兩

算盤每一檔可以計算到15

當滿16時向前一檔進位

 

為方便特殊情況計算

古人還打造出長算盤

可同時供多人運算

  這是館藏的長算盤,可同時供多人使用。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矩形算盤很常見

異形算盤也不少

有些還可以進行位數超長的數字計算

包括開平方、開立方等等

  展櫃中這些算盤是“異形算盤”。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子玉算盤

木樑上刻着“工業先聲”

這是洋務運動時期

集周懋琦等國人智慧

為製造中國第一艘鋼甲巡洋艦“平遠號”

而設計的算盤

在它的梁與邊框上

刻有詳盡的計量單位與計算方法

  這是子玉算盤,為適應洋務運動需求設計而生。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電子屏上的算盤們

也正“虛席以待”

只等待一雙手

劃過屏幕

“打”出跨越時空的“好算盤”

  游客們正在體驗“電子算盤”。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展廳樓梯處

算盤砌成欄杆與墻面

觸手可及

都是能夠撥動的算珠

  樓梯處滿墻的算盤。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今天的人們

依然可以通過指引與説明

感受算盤的魅力

  游客們正在體驗“打算盤”。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算盤不語

算珠有聲

千年生計響在珠間

反映着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隨着時代發展

算盤已不僅僅被視為

一種計算工具

更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

形成了裝飾為主、實用為輔的功能特點

展現出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審美風格

  游客們正在欣賞博物館裏的“算盤傢具”。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金銀銅鐵、玉骨木瓷

神女飛天、臥佛生肖

不同的是材質與形制

相同的是

中國人民對精密計算孜孜不倦的追求

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不同造型與材質的算盤。新華社記者張申博攝

一把把算盤

映照出中國智慧

用方寸之間的撥弄

催動更強“算力”

催生更強動力

不斷丈量天地遼闊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記者:張京品、張申博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