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會”倒計時 歐洲擔憂成為“歷史的注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1 15:38:00
來源:新華網

“普特會”倒計時 歐洲擔憂成為“歷史的注腳”

字體: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15日即將舉行的美俄領導人阿拉斯加會晤備受關注。過去這個周末,烏克蘭和歐洲展開一系列外交行動並頻頻發聲,希望推動烏克蘭甚至歐方參會。一名歐洲外交官説,他們很擔憂會成為“歷史的注腳”。

  6月24日,在荷蘭海牙,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北約秘書長呂特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從左至右)在北約峰會期間共見記者。新華社記者趙丁喆 攝

  澤連斯基能否“上桌”?美國代表:特朗普定

  美國常駐北約代表馬修·惠特克1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可能會參加15日在阿拉斯加舉行的美俄領導人會晤,因為歐洲領導人正推動烏克蘭成為談判的參與方。

  惠特克説,這最終將由美國總統特朗普做決定。“如果他(特朗普)認為邀請澤連斯基是最佳方案,那麼他就會這麼做。”但他補充説,“目前還沒有做出任何決定。”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美國媒體10日播出的視頻採訪中説,美國正在安排普京與澤連斯基之間的會談。但在特朗普與普京會面之前,俄烏領導人直接會談不會有成效。

  萬斯&&,俄烏之間通過談判達成的和平協議不太可能令任何一方滿意,任何和平協議都很可能讓俄烏雙方“感到不快”。

  此外,萬斯還強調,美國不願再為烏克蘭提供軍援。

  他説:“我們不想再為烏克蘭的戰爭提供資金。我們希望達成一個和平解決方案。但我認為,美國人對繼續把他們的錢、把美國納稅人的錢投入到這場衝突中已經感到厭倦。”

  萬斯説:“但如果歐洲人願意出錢,向美國軍火商購買武器,我們不會反對。但我們是不會再出資的。”

  一名白宮官員9日晚曾&&,特朗普對與澤連斯基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三邊峰會持開放態度,不過目前美方應普京要求在準備美俄元首雙邊會晤。

  6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白宮迎接到訪的德國總理默茨。新華社記者胡友松 攝

  歐洲外交官:我們有可能成為歷史的一個注腳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10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美國和俄羅斯之間關於結束俄烏衝突的任何協議都必須將烏克蘭和歐盟考慮在內。

  卡拉斯説,美俄之間的任何協議都必須包含烏克蘭和歐盟,因為這事關烏克蘭乃至整個歐洲的安全。

  卡拉斯&&將於11日召開歐盟外長緊急會議,討論下一步行動。據報道,烏克蘭外長瑟比加也將參加。

  德國總理默茨10日&&,德方正與美方密切合作,以確保澤連斯基可以參與阿拉斯加會晤。“我們希望並認為澤連斯基應該參加。”

  “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接受俄羅斯和美國在歐洲人和烏克蘭人的頭上討論甚至決定領土問題。”默茨説,“我想美國政府也是這麼看的。”

  法國總統馬克龍9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説,法國將與歐洲夥伴加強協調,繼續支持烏克蘭。由於事關歐洲安全,歐洲必須參與到烏克蘭危機的“解決方案”中。他強調,“烏克蘭的未來不能在烏克蘭缺席的情況下被決定”。

  3月2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左)在巴黎總統府愛麗舍宮迎接到訪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新華社記者高靜 攝

  英法德等6個歐洲國家領導人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9日晚發表聯合聲明説,唯有積極外交斡旋、繼續支持烏克蘭並施壓俄羅斯,才有可能實現烏克蘭和平與安全。相關歐洲國家將通過“志願聯盟”繼續給予烏克蘭“實質性軍事和財政支持”,並維持和實施針對俄羅斯的限制性措施。

  澤連斯基10日在社交媒體發文説,必須公正地結束戰爭,烏方全力支持上述有關烏克蘭和平的聯合聲明。此前,澤連斯基曾&&,烏克蘭的和平之路“必須與烏克蘭共同確定,這是最基本的”。

  據媒體報道,特朗普6日與歐洲領導人通電話時曾&&計劃與俄烏領導人會談,但參與者不包括任何歐洲領導人。美國《紐約時報》報道説,特朗普視歐洲為“不可信任的對象”,這加深了北約內部裂痕。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洲外交官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我們有可能成為歷史上的一個注腳。”

  7月23日,俄羅斯和烏克蘭第三輪直接談判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新華社發(土耳其外交部供圖)

  圍繞領土 分歧難解

  北約秘書長呂特10日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領土問題可能是美俄領導人此次會晤的話題之一,因此“我們需要烏克蘭上談判桌”。

  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此前曾暗示,俄羅斯和烏克蘭已接近達成停火協議,協議內容可能涉及領土交換,但未披露詳情。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所説的協議是否可行、能否滿足各方需求仍然存疑,停火前景還需觀察。

  澤連斯基9日&&,不會在領土問題上向俄羅斯作出讓步。他説,有關烏克蘭領土問題的答案早已寫入烏克蘭憲法。“沒有人會退讓,也不能退讓。烏克蘭不會將土地拱手讓人。”

  多名俄政府人士近日對媒體披露,目前俄方在領土問題上的主張堅定不移。(記者:王申、顏亮、陳斌傑、張兆卿)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