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山脈 興水脈 承文脈 綠美吉林與文化吉林的雙向奔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1 10:09: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守山脈 興水脈 承文脈 綠美吉林與文化吉林的雙向奔赴

字體:

  立秋時節,天高地闊。從吉林一號衛星俯瞰,長白山巍峨壯麗,在我國東北築起一道綠色屏障;松花江蜿蜒流淌,滋養沃野千里,哺育大國糧倉。

  白山松水,既是吉林的地理標識,亦是歷史標識和文化標識。

  絢麗多彩的高句麗壁畫,展示着長白山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青磚鬥拱的烏拉三府,訴説着松花江尋鰉捕魚的繁華過往……

  遙望歷史長河,擘畫新時代發展圖景。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吉林守山脈、興水脈、承文脈,牢牢把握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以文化鑄魂,凝聚起全面振興的精神力量。

  山水形勝,“三脈”交響,綠美吉林與文化吉林雙向奔赴,掀開強基固本、聚勢蓄能、提質煥新的新篇章。

  守山脈 築牢生態屏障

  青山疊翠,鳥鳴啁啾。長白山頭西保護站站長李聖文一早就進山巡山了。守護好長白山的一草一木,已是他深入骨髓的職責。

  長白山地區有植物2500多種、動物1500多種,是東北亞重要生態屏障、區域氣候調節中心;也是“東北水塔”,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三江之源;擁有“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世界地質公園”三項桂冠。

  坐擁“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兩座“金山銀山”,森林、粉雪、黑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饒的資源稟賦,造就吉林獨特的生態優勢。

  生態是吉林最寶貴的資源,綠色是吉林最亮麗的底色。

  維護生態安全,是黨中央賦予吉林的重大職責使命。

  1999年,吉林成為全國生態建設試點省。

  2021年,吉林省提出加快建設生態強省。

  2024年,《美麗吉林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

  2025年,吉林省委常委會強調,要厚植生態底色,堅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深入推進綠美吉林行動,實施好重大生態工程,堅決守住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剛性底線。

  相機、背包時刻放在身邊,電話24小時開機……自2024年11月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出現野生東北虎蹤跡,史國強等長白山科學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枕戈待旦,一有東北虎的消息立刻直奔現場。“東北虎是旗艦物種。野生東北虎時隔30年重回長白山保護區,意味着保護區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史國強説。

  自1960年建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吉林省自然保護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2021年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正式成立後,吉林省基本形成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分級分層管理,使保護目標更明確,管理更聚焦,更切合保護和發展的實際。”吉林省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副處長徐濤説。  

  山水有天賜之靈,亦賴人護之勤。近年來,以國家公園建設為引領,吉林全領域推進生態系統治理,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推進“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加大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持續推進萬里綠水長廊建設……全省90%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妥善保護,白鶴遷徙停歇數量達4500余只,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東北虎、豹數量分別增至70隻、80隻左右……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讓當地居民參與生態管護和建設,是吉林省國家公園建設的亮點。

  走進汪清縣東光鎮長榮村,幾乎每位農戶家裏都有“虎豹公園生態管護員”的標識。為了增加當地居民收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政策正在持續推進。村民張永俊説:“我們的具體職責就是管護森林資源,也對進山人員進行勸導,一年能增收一萬元!”

  保護棲息地,意味着此地居民要告別林下種植、放牧等“靠山吃山”的傳統生産生活方式。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積極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引導當地居民發展替代産業。目前,當地已經初步形成以黑木耳、藍莓、桑黃等為代表的種植業,以黃牛圈養為代表的養殖業,以綠色生態游、紅色文化游、鄉村民俗游為代表的旅游服務業,有力推動了當地居民生産生活方式轉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吉林統籌生態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不斷探索“兩山”理念轉化新路徑,從單純保護到保護髮展並重,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讓綠水青山充分釋放生態紅利,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去年,吉林人參産業綜合産值突破800億元,梅花鹿産業規模保持全國第一;2024至2025雪季,全省接待國內游客1.7億人次、游客出游總花費295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21%;今年上半年,全省林草産業總産值達到647億元,同比增長45%……一幅糧香果鮮、山清水秀的生態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興水脈 激活發展活力

  清晨,當中石油吉化分公司上萬名職工穿上藍色工裝走出家門,吉林市松花江沿岸25公里的吉化廠區便涌動成藍色的海洋。這裡,曾誕生新中國第一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爐電石……

  發源於長白山天池的松花江,一瀉千里,橫貫吉林全境,也串起山林文化、農耕文化和漁獵文化,哺育兩岸無數人和城市。

  早在2000多年前,古夫餘人逐水而居,在松花江畔建立王城。今天,松花江流域仍是吉林省人口和城市最密集的地區。中國一汽當年選址在長春,松花江豐滿水電站能就近提供能源支撐,亦是原因之一。

  “松花江是吉林的水脈、人脈,亦是命脈。”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原副主任李雲鶴説。

  作為吉林第一大江,松花江串起萬千支流,在黑土地上織就密集的水網,孕育出聞名世界的黃金水稻帶和黃金玉米帶。全國每十斤商品糧,就有一斤來自吉林。

  糧食生産,“耕地是根本,命脈在水利”。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對國家大局負責、對千秋萬代負責的態度,堅定不移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

  打孔、放炮、鏟車除渣……驕陽之下,梅河口市水道鎮吉林水網骨幹工程地下泵站施工現場熱火朝天。

  吉林水資源豐富,但時空分佈不均,資源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疊加。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吉林正在全省編織一張“大水網”。

  “今年246公里幹線全線開工。全省44個工區、54個工作面同時推進。”吉林省水網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木林説,水網骨幹工程可為12個縣市區820萬人口提供生産生活用水,同時為220萬畝農田提供灌溉用水,增産糧食13.6億斤。

  “一網、兩湖、四江、百河”、八大專項……一個個相繼開工的水利工程,一條條互聯互通的河湖,銜接起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工程、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等重大戰略,為吉林大地提供奔流不息的綠色動能。

  漾漾清流潤民生。

  松花江碧波蕩漾,伊通河鳥語花香,查幹湖水美魚肥……與水利工程建設同步的是河流湖泊的生態治理和“顏值”提升。近年來,吉林聚焦發揮水脈的文化價值、安全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及民生價值,堅持“治城先治水”,組織編制《長春現代化都市圈水脈水系保護利用中長期規劃》,保護好城市山脈水脈文脈;紮實推進幸福河湖、綠水長廊建設,持續改善水生態、水環境;謀劃建設松花江&&黃金水帶,打造百年條帶水脈保護公園,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書寫“因水而美”的民生畫卷。

  大江奔涌,滋養千里沃野,也見證精神品格。以“冰湖騰魚”的冬捕景觀聞名於世的查幹湖,20世紀70年代曾因水源斷流幾乎乾涸。前郭縣組織8萬多人的水利大軍,鍬挖肩扛,歷時8年,引松花江水入查幹湖。查幹湖“起死回生”,“引松精神”也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財富……

  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5.7%。全省八大重點行業增加值全部實現正增長,其中裝備、醫藥和電子製造業實現兩位數增長。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比重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1.6和1.9個百分點。吉林以水的堅韌、水的靈動,統籌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優勢産業壯大和新質生産力培育,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老工業基地的“含新量”正在強勢提升。

  從現代農業的“黑土糧倉”到裝備製造的創新突破,從生態保護的堅實步伐到民生改善的幸福篇章,吉林的每一步跨越都如松花江水,在時代浪潮中奔涌不息,動能澎湃。

  承文脈 凝聚振興力量

  “晉高句驪歸義侯”金印回歸、《吉林全書》系列叢書出版、長春市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開街……最近一段時間,從世界文化遺産地集安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吉林市,從邊境小城琿春到省會長春,白山松水間,歷史文化亮點紛呈,文化盛景氣象更新。

  “吉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根脈深厚。”吉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於凌説,“在吉林振興發展的關鍵當下,汲取歷史文化自信,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意義十分重要。”

  2024年12月,吉林省委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關於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吉林文化遺産保護利用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的實施意見》,對系統推進吉林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紮實做好吉林文化遺産闡釋、全面提升吉林文化遺産展示水平等作出九方面部署和30項具體要求。省委主要領導多次以“四不兩直”方式深入考察歷史建築和文博場所,要求厚植歷史底蘊,賡續吉林文脈,挺起文化脊梁。

  在有90多年歷史的長春市豐樂劇場修繕現場,設計師鄭寧正仔細辨別樓體夾層材料。“尋常幾週便可完成的拆卸工作,我們花了幾個月時間,就是為了完整保持建築原貌。”鄭寧説。

  去年以來,吉林紮實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建立全省文化遺産數據庫,新公布不可移動文物2544處;深度挖掘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元素,按照保護第一原則,推動文物古跡、古老建築、古樹名木、歷史街區等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重新規劃全省博物館布局,籌建特色博物館,推動建設中國一汽汽車博物館、中國航空博物館,形成實物博物館矩陣。同時,做好不同歷史時期文化遺存的宣傳解讀和推廣,“理直氣壯把歷史講清楚”。

  “吉林文脈”公眾號主編曹淑傑説,自公眾號上線一年多來,已發表了幾百篇原創文章。從“尋跡中東鐵路”到吉林歷史建築,從吉林水師營設立到吳大澂勘界守土,從“三地三搖籃”到“先生北上”,內容涵蓋歷史、建築、人物、文博等,吸引了省內外大批讀者。一些讀者留言説,了解了不同歷史階段吉林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作出的突出貢獻,“很提氣”。

  1445米的長街拆圍透綠,13個口袋公園點綴其間,AR技術喚醒歷史建築的前世今生……不久前,修繕一新的長春新民大街正式開街,8天吸引86萬人次打卡,帶動消費4.38億元。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為突破口,吉林正在探索歷史建築保護和活化利用新路徑,讓文化遺産更好融入百姓的生産生活。

  “這一輪新民大街改造的精髓,就是百姓至上。一切從百姓的願望和需求出發。”75歲的吉林作家李發鎖説。作為《熱血:東北抗聯》的作者,他對吉林歷史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李發鎖説,吉林真正的魅力,在於它總能將歷史的厚重轉化為向前的動力,無論經歷多少坎坷波折,始終保持向上的姿態。(記者翟偉 郎秋紅 孫逸軒 邵美琦)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