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礁珊瑚減少幅度之大創監測39年來紀錄-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6 20:22:29
來源:新華網

大堡礁珊瑚減少幅度之大創監測39年來紀錄

字體: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 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6日發布對大堡礁生態系統的最新年度監測報告,顯示大堡礁三個區域中有兩個區域的珊瑚覆蓋面積減少幅度創下開展監測39年來最高紀錄。該機構擔心,大堡礁珊瑚白化現象隨着全球變暖加劇,可能導致珊瑚難以恢復生長。

  這是2021年6月2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拍攝的大堡礁(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胡涇辰攝)

  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從1986年開始每年對大堡礁開展全面勘測。2024年8月至2025年5月的勘測結果顯示,大堡礁北部、南部和中部區域珊瑚覆蓋面積比上一勘測周期分別減少約四分之一、近三分之一和約14%,其中北部和南部區域流失幅度為啟動監測以來最高。

  研究所説,珊瑚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氣候變化帶來的高溫導致大量珊瑚白化,另外,氣旋以及以珊瑚為食的棘冠海星數量暴增也是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以前,大範圍珊瑚白化現象非常罕見,之後隨着全球變暖變得頻繁。1998年,大堡礁首次出現這一現象;第二次發生在2002年;2016年和2017年首次接連出現,2020年、2022年、2024年、2025年均出現大範圍珊瑚白化。

  這是2021年6月2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拍攝的大堡礁海域珊瑚礁。新華社發(胡涇辰攝)

  “這些事件的間隔時間正在縮短,珊瑚得以恢復的時間變少。氣旋和棘冠海星也在繼續導致珊瑚大範圍消失。”研究所指出。

  研究所説,除了白化加劇,近年來大堡礁珊瑚覆蓋面積呈現忽大忽小的大幅波動。前幾年,一些生長速度快的珊瑚使大堡礁珊瑚覆蓋面積快速增長至創紀錄水平,然而這些珊瑚極其脆弱,一個天氣惡劣的夏季就可能讓幾年的增長付諸東流。

  研究所大堡礁長期監測計劃負責人邁克·埃姆斯利説,過去15年裏,珊瑚面積呈現“較短時間內在創紀錄的低和高之間波動,而以前這種波動較為緩和”,顯示“生態系統承壓”。

  研究人員認為,保護大堡礁珊瑚的根本之道在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它全長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也是地球上最複雜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

  這是2021年6月2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拍攝的大堡礁海域珊瑚礁。新華社記者張玥攝

  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2024-2025年夏季大堡礁簡報》説,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的南半球夏季,持續高溫導致大堡礁遠北及北部區域大範圍珊瑚白化。在對其中162處珊瑚礁進行空中監測後,研究人員發現,有41%的珊瑚礁出現中度到高度的白化現象。這是自2016年以來大堡礁記錄的第六次大規模珊瑚白化事件。

  珊瑚白化是珊瑚受環境壓力影響,失去體內共生的藻類或藻類失去色素而導致珊瑚顏色消失的一種生態現象。珊瑚白化後未必會死亡,如果導致白化的壓力減少,珊瑚有望恢復顏色。

  研究認為,引起珊瑚白化的原因包括海水溫度異常、紫外線輻射、風暴、污染、細菌或病毒感染等,但大規模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水長時間異常高溫。(歐颯)

【糾錯】 【責任編輯:張樵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