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 特稿丨美國科研人員身陷困境 多國爭相出手“搶人”
新華社記者郭洋
特朗普政府執政百日之際,一場跨國人才大遷徙正在上演。近期,美國政府持續削減科研經費、解雇科學家,甚至對意識形態相左的大學、研究機構&&懲罰性管控措施,這讓不少美國科研人員陷入困境,難以開展工作。一些人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尋求新的就業機會。
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不少國家張開雙臂,開啟了激烈的“搶人模式”。
美科研人員:這活兒沒法幹了
在美國政府削減開支、大規模裁員的新政策衝擊下,許多美國科研人員&&,開展工作越來越困難。英國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近期刊發的多篇文章談到了美國科研人員的無助狀態。
以化學工程師瓦萊麗·尼曼為例。今年4月,她離開美國斯坦福大學,轉至瑞士伯爾尼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她説,在美國,人們不知道自己的博士後研究能持續多久,“我們沒法申請研究獎學金,因為我們不知道它們會存在多久”。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神經科學家邁克爾·弗裏德蘭德&&,最近的政策變化以及聯邦政府削減科研經費,加劇了研究生和博士後的焦慮。“他們甚至問我,到底應該繼續走這條路嗎?作為生物醫學研究人員有前途嗎?”
一些科研人員通過社交媒體等,哀嘆自己的科研經費突然被取消、職業發展受阻。有在美政府機構工作的科學家&&,他們已出現人手不足、負擔不起出版費或實驗室用品等情況。
美國國家博士後協會就今年1月20日至2月28日期間聯邦行政部門措施對博士後群體的影響展開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93名受訪博士後中,43%的人説自己的工作或職位受到威脅,35%的人&&他們的研究被推遲或處於危險之中。
數據印證:人才外流已現端倪
《自然》近日刊文説,美國已出現科研人才外流跡象。文章援引同屬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旗下、專注於科研人才職業發展的“自然職場”&&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3月,美國科研人員提交的海外工作申請較2024年同期增長32%,在該&&瀏覽海外工作崗位的美國用戶數量同比增長35%。
&&數據還顯示,今年1月至3月,美國科研人員尋求加拿大職業機會的申請量較2024年同期增長41%。相比之下,加拿大科研人員對美國崗位的申請量下降了13%。
歐洲也出現類似情況。今年3月,希望填補歐洲職位空缺的美國科研人員申請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2%,相關瀏覽量更是增長41%;歐洲科研人員對美國機構的申請量則下降41%。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全球人才解決方案團隊負責人詹姆斯·理查茲説:“美國的職位瀏覽量和申請量大幅下降,而有意離開的人卻同步增長,這種情況前所未有。”
人才爭奪戰:多國拋出“橄欖枝”
對於有意離開美國的科研人才,一些國家已迫不及待出手“搶人”。
美國《科學》雜誌3月刊文説,法國是行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從高校到政府都已行動起來。3月初,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啟動名為“科學安全之地”的研究支持項目,向美國科研人才拋出“橄欖枝”。4月18日,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宣布啟動“選擇法國科研”&&,旨在借全球科研人員大規模流動之機,吸引國際學者赴法或赴歐開展研究。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會長帕特裏克·克拉默訪美期間,於4月7日宣布啟動“馬克斯·普朗克跨大西洋計劃”,意在與美國頂尖科研機構新建若干聯合研究中心,增加博士後培養名額,招攬青年學者以及不得不離開美國的傑出學者到該協會下屬研究所工作。
澳大利亞也在積極行動。澳大利亞科學院院長切納帕蒂·賈格迪什4月17日發表聲明,宣布啟動全球人才引進計劃以快速招募美國頂尖科研人才。聲明説,這對澳大利亞來説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可吸引欲離開美國的頂尖人才到澳大利亞扎根,培育下一代本土科學家和創新者。“我們必須迅速採取行動,抓住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