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2歲的莊嚴在台灣離世。彌留之際,他在病榻上反復念叨着兩個字,聲音微弱。兒子莊靈俯身聆聽,終於聽清——“北平”。
彼時,遙不可及的“北平”距離莊嚴2000多公里、47年。他晚年最大的心願“看到運到台灣的故宮文物回歸”,終未實現。
1933年,民族存亡危急關頭,一眾故宮人秉承“文物比命重”的信念,護送逾萬箱故宮文物南遷,輾轉城市和鄉野,行程數萬里。
1948年,當載着320箱故宮文物的運輸艦乘着凜冽寒風駛向台灣島,站在甲板上的莊嚴夫婦並不知道,這一別竟是一生。

期冀國寶歸家的父親
2025年,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莊靈前往北京,再次站在父親莊嚴曾守護的文物面前。
莊嚴的一生,與故宮相伴。1924年,他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進入“清室善後委員會”工作。自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至1969年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職務退休,誠如其曾笑言“從一而終”。

1933年故宮文物首次南遷至南京、上海後,因日軍持續侵華,原存放地風險升高。為避戰火損毀,文物需再次轉移到更安全的西南地區。
“1937年第一批故宮文物自南京西遷時,押運負責人之一就是我父親。”莊靈説,父親參與押送文物,輾轉奔波於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
烽火中的每次輾轉都驚心動魄。離開長沙後,長沙便遭遇大轟炸,故宮國寶險些與建成不久的湖南大學圖書館一起化為灰燼。文物離開貴陽僅十余天,貴陽市區被炸成一片瓦礫……
抗戰時期,山河破碎,唯故宮文物損失甚微。故宮人跟炮火搶時間,找尋庫房、徵用車輛、租借船隻,堅決不讓文物暴露在日軍轟炸機下,譜寫了文化抗戰的壯歌。
1945年,抗戰勝利。1947年,故宮文物東歸南京。此後,國民黨當局將部分故宮文物分三批運去台灣,莊嚴及其家眷隨第一批文物渡海赴&。
最終,一萬餘箱文物留存大陸,2900多箱被運去台灣。從此,故宮文物及其守護人不得不分隔於海峽兩岸。
留駐寶島數十年間,莊嚴參與了文物存放選址、建庫房、清點等工作,曾在&&霧峰鄉北溝陪伴文物15年。&&故宮博物院建立後,莊嚴從主任、古物館長,一直升至&&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臨終前,莊嚴有一個欣慰和一個遺憾。欣慰的是,他參與研究運輸打包方法的先秦石鼓,戰時遷徙後完好無損歸京;遺憾的是,三希堂三大寶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分隔於兩岸,未能團圓。

陪伴文物遷徙的孩子
1938年,故宮文物遷徙途中,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個孩子,便是莊靈。
2025年,已近鮐背之年的莊靈再次回到出生地貴陽,回憶陪文物遷徙的歲月。
“那些年,物質生活艱苦,但精神上倒是自在富足。”莊靈説。
華嚴洞裏很潮濕。天氣好時,莊嚴和同事會把鐵箱裏的善本圖書和歷代名畫,小心翼翼搬到洞外空場鋪墊好的地面或木架上攤挂曬晾。餘暇,他會為孩子們講解傳世作品。
後來,文物遷至四川巴縣。在人跡罕至的山坳,夜晚常能聽見猿啼虎嘯。臨睡前,莊嚴常和孩子們玩“名畫接龍”游戲,要每人按朝代、畫家和作品順序接龍。直到有人説錯認輸或玩累睡着才停止。
到了春節,莊嚴會從野外折梅幾枝,帶孩子們寫春聯:“山中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亂世中,中國文化藝術涓滴匯入莊家孩子的童年生活,為他們開闢了心靈樂土,也為他們的人生埋下伏筆。成年後,莊家四子分別成為美術史研究者、作家、書畫家和攝影師。
“我們是在炮火下長大,我們要做民族小英雄”“我們是勇敢的兒童,新中國的主人翁,新中國的小先鋒”……動蕩遷徙的歲月裏,莊家孩子們一遍遍唱着歌,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莊靈説:“抗戰勝利,舉國歡慶,那是我們最快樂的日子!”

故宮遇見故宮
“文物不會説話,安安靜靜站在那兒,但它們就是歷史。”莊靈説。
故宮博物院正舉辦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上有一件春秋芮公壺,&&故宮博物院同樣也有一件。清宮時期,兩件寶物分藏於頤和園和紫禁城,後在文物南遷中數次遷徙。最終,一件北歸北京,一件遷往台灣。
“兩件文物呼應着兩岸故宮博物院藏品間的內在&&和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整體性。”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檔案館(院史陳列館)副館長徐婉玲説。
莊靈倍感欣慰地看到,展覽將兩岸故宮博物院很多相似的文物,以照片、布景等方式合在一起,讓文化以完整面貌呈現出來。
莊嚴在文物遷&保管時記下的手記,索予明去台灣時穿的背心和攜帶的兩塊銀元,那志良母親分別前送給他的懷錶……展覽重現了抗戰時期南遷文物輾轉遷徙、存藏的艱辛歷程,還徵選了一批故宮遷&文物守護人的珍貴物件。“真正做到見史、見物、見人,展現兩岸之間的文化紐帶、情感紐帶。”徐婉玲説。

故宮文物分置兩岸70多年,大陸同胞始終期盼著離散國寶能夠早日團圓,而國寶在台灣生根,滋養了一代代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歷史性互訪,達成包括“建立展覽交流機制”等在內的數項共識;2011年,《富春山居圖》在&&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讓分隔兩岸60餘年的傳世名畫聚首……恢復交流後,兩岸故宮博物院從文化展覽到學術研討、圖書出版、文創推廣等諸多領域往來密切、合作熱絡。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曾説,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藏品互補性很強,只有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才能全面認識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燦爛輝煌與一脈相承。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也曾鄭重&&,兩岸故宮是親兄弟,相信通過文物交流、學術交流,會加大學者之間相互理解,推動兩岸相互理解。
今年金秋時節,故宮博物院迎來百歲生日,紅墻黃瓦在北京澄澈藍天下訴説着歲月靜好。而那些艱難日子裏,社會各界仁人志士為守護中華文脈而留下的珍貴記憶,也永遠刻進了一磚一瓦中。
南遷紀念展上,莊靈欣喜地和父親的塑像合影留念,這是跨越時空的團聚。
莊靈説,父親在世時最大的期望,是能看到運到台灣的故宮文物回到北京,回到“他成長求學、立業成家、浸潤深耕歷代中國文化藝術的永恒故鄉”。
“希望上一代人的遺憾,不再成為下一代人的遺憾。”他説。
統籌:衛鐵民 劉暢
記者:談昦玄 朱娜 王美祺
視頻:朱娜
新華社對外部製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