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則新聞登上熱搜,福建廈門一名6歲男童在沙灘玩耍時踩到死魚被扎傷,次日因高燒、嘔吐被緊急送入ICU,確診為創傷弧菌感染。其實,創傷弧菌感染的案例屢見不鮮。特別是,假期即將到來,無論是海邊出游踏浪,還是居家下廚處理海鮮,大家都要格外注意。
這種被稱為“海洋刺客”的細菌,究竟為何如此凶險?如何預防?筆者採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王傳林主任醫師給予權威解讀。
它是海洋中的“隱形殺手”
創傷弧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嗜鹽菌,呈棒狀或弧狀,單極端生鞭毛,可以在江河入海口或海洋環境中獨立生存,能在15℃以上的海水或鹽水中繁殖。
創傷弧菌常寄生於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的黏膜表面,尤其喜歡魚類的鰭、尾等尖銳部位。比如螃蟹、貝類等,牡蠣中更為多見。
人類感染創傷弧菌有兩種途徑,一是傷口接觸帶菌的海水或海生物,導致創傷弧菌趁虛而入。或者被帶菌的海洋動物致傷,如海邊旅游赤腳踩到死魚、生活中處理海鮮時被刺傷等造成傷口。另一種是生食或吃了未煮熟的牡蠣等貝類海産品造成感染。
專家提示 這種細菌可引起嚴重的傷口感染、敗血症和腹瀉等。一旦感染,病情極其凶險,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如果治療不及時,死亡率可接近百分之百。
從傷口到全身的快速侵襲
創傷弧菌毒素可以直接攻擊血管和免疫系統,包括:破壞血管內皮,導致肢體腫脹、組織壞死;引發劇烈炎症反應,毒力細胞因子引發多器官衰竭;部分菌株對抗生素産生耐藥性,加重治療難度。
根據感染途徑不同,創傷弧菌可引起局部傷口感染、原發性膿毒敗血症和胃腸炎。
傷口感染型 通過開放性傷口接觸受污染的海水或海産品引起。感染部位通常迅速惡化,出現紅腫、疼痛、水皰、壞疽和組織壞死。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繼發性敗血症。
原發性敗血症型 主要通過攝入被污染的海産品引起。症狀通常在攝入後24小時內出現發熱、寒戰、低血壓、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並伴有皮膚損傷,如水皰、潰瘍和壞疽。
胃腸炎型 通過攝入被污染的食物引起,主要表現為急性胃腸炎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嘔吐和發熱。通常此類症狀較輕,但免疫力低下者可能轉為重症。
專家提示 由於創傷弧菌毒力強,常侵及肌肉,常在數天內甚至24小時內發生膿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徵,病情危重,容易錯過清創時機,死亡率極高。
創傷弧菌更喜歡這些人
免疫能力正常的人有很強的抵抗力,一般不會感染創傷弧菌,大家不必恐慌。但免疫力差的人,如慢性肝病、糖尿病,嗜酒,長期使用免疫抑制的人群,發病風險高,需注意預防。
與此同時,創傷弧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比如廣東、福建、海南、浙江等近海地區,以及江河入海口區域更容易感染創傷弧菌。
專家提示 大家不必過度恐慌,因為創傷弧菌是一個條件致病菌,健康人免疫系統可有效抵禦,關鍵是避免傷口暴露和生食海鮮。
守好健康“五道防線”
避免生食海鮮 徹底煮熟海鮮,避免生蠔、牡蠣等高風險食材的生食。
安全處理海鮮 戴厚實橡膠手套處理魚蝦蟹。
海灘防護 穿防滑膠鞋,避免赤腳接觸沙灘死魚或貝類,高危人群下海更要注意。
傷口急救 刺傷後立即用清水沖洗,碘伏消毒後盡快就醫處理傷口,避免傷口感染。
公眾教育 識別危險信號,出現傷口紅腫、發熱、嘔吐需立即就醫;建議沿海景區設置創傷弧菌感染提示牌。
文/鐘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