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豐海新能源淡化海水發展有限公司海水淡化車間。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節水裝備是節水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國家水安全的重要支撐。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近日聯合發布《節水裝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點節水裝備取得突破,節水裝備標準體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節水裝備龍頭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到2030年,構建覆蓋全面、技術先進的節水裝備體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節水裝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專家&&,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石,節水裝備産業作為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核心支撐,正迎來重要發展機遇。要通過技術創新、産業升級和人才培養協同發力,紮實推進我國節水裝備産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階段,為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堅實支撐。
推廣節水技術裝備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把水資源問題考慮進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發展節水産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相關負責人&&,近年來,工信部深入實施工業水效提升行動,完善工業節水政策標準體系,推廣先進節水技術裝備,優化工業用水結構,工業節水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過去10年,我國以工業用水總量“零增長”支撐了年均5.7%的工業經濟增長,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
在工業節水政策體系方面,《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方案》等文件構建起工業節水政策體系的“四梁八柱”。工信部大力推廣先進節水技術裝備,發布了5批534項重大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實施重點行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培育了4批197家水效領跑者,促進企業水效對標提效;加強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圍繞用水過程循環、區域産城融合等典型模式,遴選了32家試點企業園區、58個典型案例,推動企業內部廢水梯級利用、循環利用。
此次《實施方案》重點關注生産工藝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設備,圍繞推動供水、用水、回用裝備發展和數智化轉型4項重點任務,提出節水裝備亟需攻關的關鍵零部件、材料和工藝等,通過“點”上突破,構建涵蓋材料研發、裝備製造、系統集成的節水裝備産業鏈“線”式協同,實現全流程、多場景的“面”上節水。
推動節水裝備技術創新與産業升級,是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軍&&,《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構建覆蓋全面、技術先進的節水裝備體系,推動裝備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有助於提升我國工業整體用水效率,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全鏈條節水
“我國節水裝備産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産業鏈,部分産品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任洪強説。
據統計,當前我國規模以上節水裝備製造企業超2000家,産業規模位居全球前列,膜分離、智能水錶、高效冷卻等部分細分領域優勢明顯。
然而,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節水裝備産業仍存在突出短板:關鍵核心部件如高性能膜材料、高端泵閥、精密傳感器等進口依賴度超50%,制約産業鏈自主可控;裝備智能化水平不高,系統集成能力較弱;企業創新能力參差不齊,同質化競爭較為普遍;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標準化程度不高,標準體系尚不完善,制約了節水裝備規模化應用和國際化發展。
針對這些問題,《實施方案》突出全鏈條、全流程節水理念,系統部署了從供水、用水到循環利用各環節裝備創新任務。
在供水裝備方面,《實施方案》強化源頭創新,拓展非常規水源。在常規凈水裝備方面,重點推進高精度過濾、複合消毒、軟化及反洗水回收等技術研發,提升複雜水質適應性和運行效率。
非常規水利用裝備是一大亮點。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有關專家解讀,《實施方案》聚焦再生水、海水、雨水、礦井水等資源化利用,明確了雙膜工藝、高性能膜材料、能量回收裝置等研發方向,為缺水地區、水敏感區域提供多元化水源解決方案。
在用水裝備方面,圍繞工業清洗和循環冷卻兩大高耗水環節,《實施方案》提出針對性舉措,突出效能提升,實現節水降碳協同。
膜分離裝備和濃水深度處理裝備是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的關鍵。在廢水循環利用裝備方面,《實施方案》系統部署微濾、超濾、納濾、反滲透等膜技術攻關方向,突出高性能膜材料開發、抗污染技術和智能化運行。
作為用水大戶,鋼鐵産業在節水降耗方面承擔着重要責任。在首鋼股份遷安鋼鐵公司綜合水處理中心,自主創新技術應用讓遷鋼循環水系統實現串級使用,極大提高水循環利用率,保障煉鋼、軋鋼、制氧、飽和蒸汽發電、空壓機站用水。近年來,首鋼遷鋼公司加強科技攻關,開發出一系列節水及水處理技術,産生良好的節水效益,實現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98.9%,污水回收利用率達100%,廢水處理成本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每年可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馬軍&&,《實施方案》圍繞供水、用水、回用過程的關鍵環節,在技術路徑、産業布局和系統集成方面體現出較強的先進性和前瞻性,把系統化節水理念深度融入技術攻關與裝備開發全過程,將實現從單點技術突破向系統解決方案的跨越。
智能化潛力巨大
隨着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智能化成為提升節水管理效能的重要路徑。不少重點企業紛紛推進數字化節水,助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位於浙江省桐鄉市的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産業鏈布局,並探索建立了智能用水管理系統。
桐昆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在地表水(河水)取水口安裝智能取水系統和監控系統,取水量得以精確計量、實時監控。此外,依託能源管理系統,可實時查看各部門用水量、用蒸汽量,從而實現智能預測和分配,減少了水和蒸汽消耗,進一步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
據了解,目前工業領域智能監測和管理平台覆蓋率不足30%,數智化應用潛力巨大。《實施方案》單設章節推動節水裝備産業數智化轉型,體現與時俱進的理念,推動節水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馬軍&&,《實施方案》推動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物聯網等技術與節水裝備深度融合,將數字化、智能化作為節水裝備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綠色高效循環冷卻系統”及“水質—水溫—流量”協同調控模型已在多個高耗水工業場景成功應用,提升了系統節水效能與運行穩定性,為工業節水裝備的智能化升級提供了示範。
據了解,工信部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重點行業節水裝備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加快節水裝備重點領域急需標準研製,推動節水裝備標準化、系列化、成套化;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節水裝備攻關,推動中試平台建設;加強節水裝備製造等相關學科建設,培養節水學科應用型人才,實現節水裝備人才鏈與産業鏈有機鏈結。(記者 賴奇春 黃 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