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搭&助“實幹派”機器人出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0 04:49:01
來源:北京青年報

北京搭&助“實幹派”機器人出圈

字體:

  這兩天京城寒意持續“在線”,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內卻是一片熱火朝天——99支團隊帶着各自的“智能勞動者”,在2025年第二屆中關村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大賽上展開“終極對決”。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本次參賽的機器人各有所長:倒咖啡、疊衣服、電力巡檢……它們在工業、商業、家庭等多場景中大顯神通,不炫技純幹活,真正實現了從“花架子”到“實幹派”的轉變,而這一轉變也受到了市場的青睞。

  當然,這並非本市今年首次為機器人“搭&”。早在8月份,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和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就先後落地北京。一系列機器人盛會和動輒數百萬元獎金背後,彰顯着首都具身智能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蓬勃態勢。如今,穩居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第一梯隊的北京,在具身智能産業也實現了引領式發展。來自北京市經信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已培養機器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7家,獲批手術機器人註冊證33個,集聚人形機器人整機單位30家,均居全國首位。到2027年,北京將力爭突破百餘項關鍵技術,推動萬台具身機器人規模落地,培育千億級産業集群。

  賽事升級

  疊衣服倒咖啡撿垃圾 大賽主打“勞動最光榮”

  在昨日舉行的中關村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大賽頒獎盛典上,共有54支參賽團隊獲獎。當日上午,北青報記者在獲獎團隊集中展示區看到,一台名為“墨子”的人形機器人站在“客廳”場景中,用機械臂精準夾起散落的T恤,平鋪、折袖、收角,一套動作行雲流水,1分鐘內便將衣物疊成規整的方塊……

  像“墨子”一樣“埋頭苦幹”的場景,在本屆大賽中隨處可見。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與2024年首屆大賽側重倣生技術展示相比,2025年的大賽徹底轉向實用化賽道——11月17日至18日的決賽現場設置了六大實景賽區,如同濃縮版的社會生産場景:工業賽區內,機器人精準完成零件裝配與螺絲擰緊;商業賽區裏,商品拿取、快遞投放的操作行雲流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以“倒咖啡”“撿垃圾”為代表的高度生活化應用場景,成為本次大賽的一大看點。

  所謂具身智能,簡單來説就是擁有“身體”的人工智能,它除了擁有“最強大腦”,還擁有“靈活四肢”,讓人工智能實現從“知”到“行”的關鍵跨越。“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産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此次大賽轉換賽道的背後,更是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機器人技術的終極價值,不在於它能完成多麼複雜的“特技”,而在於它能否融入人類的生産生活,成為可靠、高效,甚至具備一定“共情”能力的助手。

  “這不是簡單的賽事調整,而是對産業發展的精準牽引。”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解釋,本屆大賽以“勞動最光榮”為核心導向,目的是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走出實驗室、走向實用化,實現“真幹活、幹好活”的目標。“為此,本屆大賽設置三大核心賽道,構建起從底層技術到場景落地的完整閉環:具身智能模型能力挑戰賽聚焦‘大腦’與‘小腦’的核心突破,場景應用賽還原真實工作環境,學術前沿與産業生態賽則鏈結創新鏈條。”

  “機器人比賽最終歸宿必然是走向廣闊的産業應用場景,真正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實質性的便利。”一位參賽企業代表道出了行業內的共識。

  産業落地

  遇到險境可遠程操控 特種機器人成“新工友”

  “看好了,它要開始分類了。”在靈禦智能的展示區域,聯合創始人金戈的話音剛落,TeleAvatar機器人便啟動了自主識別程序。只見它精準流暢地將積木、化粧包、紙巾、水杯等雜物依次歸類,分置不同區域。原來,這台機器人不僅具備卓越的任務執行效率和穩定性,還應用了高性能“遙操作”技術。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名戴着VR眼鏡的工程師正通過手勢遠程操控機器人,機械臂隨着工程師的手勢緩緩移動,精準地將一塊塊積木摞在一起。“這種‘遙操作’技術讓機器人能應對複雜多變的場景,這比預設程序的機器人實用得多。”金戈説,操作人員可以在遠離機器人的位置,甚至跨城市、跨國家完成遠程控制,該技術特別適用於危險場景的勞動力替代。

  據了解,目前靈禦智能正在礦山、隧道挖掘、核電、水電等應用場景進行嘗試。金戈舉了一個例子:在隧道爆破作業中,需將炸藥精準裝填至預先鑽設的炮孔內,該操作直接接觸易燃易爆危險品,且受作業空間有限、圍岩狀態複雜等因素影響,屬於高風險工序。現在,技術人員在安全、明亮的控制室裏,即可遠程操控機器人完成爆破任務。

  決賽現場,智身科技帶來的四足機器狗“鋼镚”則展現出特種場景的應用潛力。這款15公斤級倣生機器人,是全球首款專為特種行業應用設計的四足機器人,它在現場完成了720度後空翻、40度爬坡等動作,引得觀眾驚嘆不已。“它不是表演道具,而是特種行業的‘尖兵’,被譽為同級別中‘最扛造’的機器人産品。”智身科技市場總監梁瀟介紹説,“鋼镚”具備全天候全地形適應性,已量産應用於電力巡檢、應急救援等領域。公司成立僅兩年,便通過技術突破實現規模化落地,其産品廣泛應用於電力巡檢、應急救援、工業物流與文旅導覽等領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魏洪興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具身智能機器人的應用需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場景為首要落地目標,尤其應優先瞄準危險環境等“缺人”的特殊工業場景,這既是現實需求,也契合産業發展方向。

  以賽促産

  會擰螺絲也能彈鋼琴 明星産品引來市場關注

  一場高水平的機器人大賽,其價值絕不止於賽場上的競技光輝,它更像強大的催化劑,加速技術、資本、市場與人才的深度融合,推動創新成果跨越從“樣品”到“産品”再到“商品”的關鍵一躍。

  在獲獎團隊集中展示區,擺放在桌面上的一隻只“靈巧手”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兩台搭載Linker Hand靈巧手的機器人端坐在鋼琴前,《青花瓷》的旋律從黑白琴鍵上流淌而出。“去年我們靠靈巧手技術奪冠,而今年,我們要展示的是如何讓技術真正‘活’起來,走進生産與生活。”靈心巧手聯合創始人張延柏的話,道出了企業的發展路徑。

  在不遠處的“靈心巧匠工作&”,搭載了Linker Hand L20靈巧手的機器人能夠通過視覺系統精準識別零件位置與外形,自適應調整抓握手型,完成拿取、移動、對齊孔位等一系列精細操作,並可配合操作人員使用電動螺絲刀,精準完成取用與擰緊工序,這是靈巧手在柔性裝配、柔性製造等未來工業場景中的理想示範。此外,靈心巧手推出的自研遙操作新産品,支持手套、可穿戴外骨骼、VR等多種交互方式,可對靈巧手與機械臂進行遠程操控,能夠為具身智能的深度學習與訓練提供真實物理數據,推動靈巧操作技術不斷升級。

  這種從“藝術展示”到“工業應用”的跨越,源於技術與市場的雙重驅動。2024年參賽後,靈心巧手憑藉賽事曝光獲得資本關注,2025年的7個月內先後完成種子輪、天使輪和A輪融資。如今,其Linker Hand系列靈巧手在全球高自由度靈巧手市場份額超80%,月訂單突破千台,成為全球唯一實現高自由度靈巧手千台量産的企業。“大賽是試金石,讓我們看到技術的産業化潛力。”張延柏説,“從去年的單點技術突破,到今年的系統化解決方案,我們正在構建完整的靈巧操作生態。”

  除了靈心巧手,在2024年大賽中脫穎而出的中科慧靈,同樣借助賽事實現了價值躍遷。其人形機器人産品在賽場上攬獲多項第一,超高關注度帶來的“賽事流量”,迅速轉化為發展的“資本能量”和“市場動量”。過去一年間,公司先後完成多輪融資,為研發和生産注入強勁動力。更值得關注的是,曾在賽場奪冠的機器人“靈寶”,已成功投身礦業生産線,在井下能源礦業場景中實現突破性應用,從“賽場冠軍”蛻變為“産業尖兵”。

  ·內存·

  54支參賽隊伍斬獲三大賽道獎項

  昨日,2025年第二屆中關村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大賽在北京收官,54支參賽隊在“模型能力、場景應用、産業生態”三大賽道斬獲獎項,靈禦智能、靈心巧手、因時機器人等企業與高校獲得各賽項任務第一名。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本次大賽不僅集中展現了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思考中樞”與“行動中樞”的技術突破,更凸顯出海淀區機器人産業蓬勃發展的創新活力。

  作為海淀區打造全球具身智能創新策源地的核心賽事,本屆大賽的三大賽道精準呈現了行業發展的核心方向。模型能力挑戰賽中,參賽團隊在空間理解、任務規劃等“大腦”能力與真機操作、物理執行等“小腦”能力上實現突破,推動智能模型從算法可行向實際可用跨越。場景應用賽則高度還原工業、商用、居家等真實環境,機器人在車身檢測、關節組裝、咖啡製作等精細化任務中表現亮眼,展現多技術協同應用潛力。學術前沿與産業生態賽道上,多足機器人、靈巧手等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完整呈現從基礎研究到産業應用的創新鏈條。

  賽事背後,是海淀區為具身智能産業量身打造的“創新生態圈”。數據顯示,海淀區已集聚人工智能學者1.23萬人、上下游企業1900余家。其中,具身智能機器人相關創新企業近30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24家,形成以“大腦、小腦、本體”為核心的全産業鏈,併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2024年度機器人産業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

  此外,針對性政策紅利持續為産業發展賦能。在技術研發端,海淀區為具身大模型研發提供最高1000萬元算力補貼;在空間保障上,布局中關村(海淀)具身智能創新産業園、中關村(海淀)國際機器人産業園等專業載體,配套AI創新街區、AI原點社區、AI北緯社區等一批特色空間;在企業培育方面,以最高1億元單體支持的孵化器政策構建全鏈條孵化體系,通過“揭榜挂帥”等機制加速核心技術突破。

  “我們始終堅持以場景牽引和技術突破雙輪驅動,通過‘以賽促産、以賽聚生態’的模式,為具身智能産業發展構建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環境。”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下一步,中關村科學城將繼續強化政策引導、優化空間布局、完善服務&&,推動更多機器人從賽場走向工廠、走進生活,讓智能勞動者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産力。(記者 王斌  供圖/主辦方)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