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質生産力人才圖譜:AI賽道持續擴容 芯片薪酬推高塔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0 04:45:55
來源:新京報

北京新質生産力人才圖譜:AI賽道持續擴容 芯片薪酬推高塔尖

字體:

  11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司長傅建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工信部組織開展的問卷調查中,超過30%的受訪者認為高技能人才、數字創新人才缺口大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今年9月,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報告稱,本市數字人才需求缺口持續擴大,對高水平、複合型數字人才的需求尤為迫切。據北京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數據,北京坐擁90多所高校、上千家科研院所和77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數字人才規模佔全國近五分之一。

  今年10月,北京市發布2025年《北京市新質生産力人力資源開發目錄》(以下簡稱《目錄》),這份由1330萬條崗位信息匯總而成的人才需求報告顯示,隨着北京新質生産力重點領域快速發展,複合型塔尖“人才”正從擴容走向需求細化。

  哪些快速增長的重點領域最缺人才?新京報記者全面梳理這份《目錄》,透視北京新質生産力發展的人才密碼:作為“創新大腦”的海淀和企業數量最多的朝陽,共同構成北京人才最密集、需求最緊迫的兩大新質生産力核心區;同時,北京人才市場資源進一步向關鍵環節、尖端人才傾斜,崗位招聘信息越發精準聚焦。而人工智能賽道的人才需求則走向多元化發展,從前端研發延伸至産品、用戶體驗、商業化鏈路等下游環節,“AI+”正在成為跨行業的共同語言,也向更多社科與交叉專業敞開了大門。A04-A0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任嬌 杜曉彤A04-A05版製圖/俞豐俊 任婉晴

  從“十四五”到“十五五” 人工智能重新單列北京人才需求進一步聚焦

  2020年,北京首次發布“五新”重點産業領域人力資源開發目錄,基於市場招聘信息設定人力資源開發評級指標,用於反映産業人才緊缺程度,此後這份目錄每年更新。至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北京在“兩區”建設及“五新”重點産業領域發展背景下,對目錄進行重要修訂,覆蓋産業大類由11個增加至14個。

  2024年目錄升級為《新質生産力人力資源開發目錄》,並在2025年繼續更新。從設定人才需求評級,到增設重點需求專業及重點需求區域,目錄體系逐步完善,已成為北京人才供求市場的重要“晴雨表”。

  新京報記者對比發現,與2024年相比,今年《目錄》核心開發領域從60個精簡至58個,人工智能從新一代信息技術中獨立成列;同時,“專家”一詞出現頻次由28次增至31次,參考年薪區間整體上移。這些變化釋放出明確信號——北京的人才需求正進一步向尖端人才聚焦。

  一方面,技術迭代正直接推動人才需求升級。

  今年《目錄》中,“5G-A技術研發與應用”領域新增“含6G前沿技術方向”註釋,“千兆光網技術研發與應用”升級為“萬兆光網技術研發與應用”;對應崗位參考年薪區間由2024年的22萬–60萬元,上調至34萬–66萬元,薪酬區間整體上移且收窄。

  另一方面,人才需求正向關鍵賽道和核心技術環節集中。

  在計算機視聽領域,核心方向由2024年的“計算機視覺技術研發與應用”、“語音技術研發與應用”,聚焦為2025年的“虛擬現實技術研發與應用”,人才需求鎖定虛擬現實(VR)這一垂直賽道。

  集成電路産業人才需求也進一步細化。芯片製造方向由此前較為籠統的“關鍵領域芯片的製造工藝研究”,明確為“先進製程工藝、特色製造工藝、製程集成技術、工藝優化控制、新興製造技術等技術研發”,對應參考年薪區間由23萬—24萬元躍升至38萬—72萬元,平均值上移31.5萬元,凸顯尖端技術攻關人才的緊缺。

  芯片封裝與系統集成技術研發、芯片設計與EDA工具研發的參考年薪平均值也分別上升19.5萬元和14萬元,使芯片三大核心賽道成為北京招聘市場中“薪酬最高板塊”。

  但與薪酬同步走高相反,集成電路多個細分方向的人才需求正在收緊,呈現“薪酬走高、需求收緊”的趨勢,釋放出産業進一步聚焦高端人才的信號。

  新京報記者基於《目錄》統計發現,在與2024年具有可比數據的52個核心領域中,30個領域的參考年薪上限提高,佔比近六成,其中20個領域薪酬區間整體上移。

  市場薪酬普遍走高的背後,是“塔尖人才”愈發緊缺。中國高技術産業發展促進會、中興通訊聯合發布的《新質生産力數字人才白皮書》指出,中國數字人才金字塔呈現出“塔基龐大、部分領域甚至供給過剩,塔尖人才極度稀缺”的特點,尤其在人工智能算法、雲計算架構、集成電路設計等方向,高端領軍型和創新型人才的供給還遠遠不足。

  人工智能産業在積極招攬尖端人才的同時,也在推動人才結構走向多元。今年《目錄》將人工智能單列後,核心方向由2024年的“數字人技術”“人工智能操作系統”,擴展至2025年的“具身智能”“大模型高效計算”“多模態語義對齊與認知推理”“産業智能化研發與應用”等多個領域。這意味着北京在人工智能賽道上,不僅尋求前沿技術創新,還在加速推動AI在醫療健康、金融風控、教育培訓、交通物流、智慧城市等場景落地,打通應用端“最後一公里”。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領域的變化尤為典型。今年,其參考年薪區間明顯擴大,上限上調5萬元、下限下調18萬元,同時新增AI産品經理、內容審核工程師等角色,表明需求正由底層研發延伸至用戶體驗優化與商業化轉化,崗位鏈路進一步完善。

  從人才到人效 高營收與崗位高薪酬並行智能汽車人均創收近328萬元

  《目錄》基於崗位信息所呈現的人力資源開發評級與參考薪酬,不僅反映出招聘端崗位需求的冷熱變化,也折射出各個産業對人才的付費意願及吸納能力。

  其中,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賽道的人才需求與薪酬水平均位於前列,參考年薪上限普遍集中在57萬至66萬元區間,穩居第一梯隊,顯示出突出的人才吸納力與企業支付能力。

  商業化鏈條趨於成熟,使智能網聯汽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形成“需求高、薪酬高、吸納能力強”的正向循環。

  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的測算顯示,截至2023年末,智能網聯汽車産業中,254家企業創造了4655億元營收規模,從業人員人均創收接近328萬元,是科技服務業和醫藥健康行業的兩倍以上,每一萬從業者中有9483名接受過高等教育或經行業認定,人才密度極高;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規模則超過3.4萬億元,吸納人才109.7萬人,居新質生産力各産業之首,人均創收281.8萬元,人才密度也達到8892人/萬人。

  産業發展階段差異,也反映在招聘端呈現出差異化的人才需求特徵。以醫藥健康産業為例,《目錄》顯示,當前該産業在人才市場的平均需求評級為2.8(0-5),在17萬元至50萬元區間,但參考年薪水平與平均需求評級為4.0的金融服務業大致相當。從産業結構來看,其對高質量人才仍有一定吸納能力需求。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測算顯示,2023年末醫藥健康産業人才密度為7094人/萬人,低於多數新質生産力産業;預計到2025年仍將存在1萬人才缺口。

  去年年末,北京市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和北京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北京人才發展報告(2024)》指出,醫藥健康産業擁有高被引學者325名,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的2.6倍,科研成果儲備雄厚。報告認為,該産業創新優勢尚未充分釋放,高質量研究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産力還有較大潛力,對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人才的需求也將持續提升。

  從專業到就業 工科最受青睞複合型人才需求推動社科“向暖”

  隨着AI時代到來,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正從“學科匹配”轉向“能力匹配”。《目錄》顯示,招聘端的學科壁壘正被打破,跨領域複合型人才需求快速上升。

  其中,工科專業依舊佔據主導地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對應的崗位需求最多,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緊隨其後;機械工程、控制工程、軟體工程、智能科學等專業需求同樣旺盛,分別對應着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等熱門賽道。

  與此同時,社科專業市場總需求已超過自然科學,僅次於工科。在需求熱度指數中,工商管理專業對應崗位數量甚至高於軟體工程;設計學的崗位也超過統計學、生物工程、醫學等部分理工科專業,反映複合型人才需求“向暖”趨勢明顯。

  新質生産力帶來的複合型人才需求,為社科專業創造了新的市場空間。《目錄》顯示,社科類人才雖主要集中在商務服務、文化旅游和科技服務等服務業領域,但需求已延伸至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核心科技産業。

  例如,在人工智能産業中的“多模態語義對齊與認知推理技術研發”領域,企業明確提出對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背景需求,對應崗位包括知識圖譜工程師、視覺語言工程師、多模態産品經理等;在“虛擬現實技術研發與應用”領域,設計學和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也被納入專業要求範圍,崗位覆蓋3D建模與動畫師、VR交互設計師、VR內容創作者等。

  隨着企業人才需求不斷趨向精準化,求職競爭力的核心已從“專業背景”轉向“能力結構”。無論來自工科還是社科,關鍵在於個人是否具備企業實際需求匹配的複合能力。據《南風窗》報道,多位計算機專業應屆生在求職過程中屢屢碰壁。其中一位受訪人提到,企業對數字化人才的要求已不止於編程技能,更看重候選人能否理解AI如何嵌入業務流程、以及是否具備推動AI在實際場景落地的綜合能力。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