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技術新規護航汽車産業行穩致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0 10:21: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安全技術新規護航汽車産業行穩致遠

字體:

  輔助駕駛、零百加速、“單踏板”模式等功能將迎進一步規範

  安全技術新規護航汽車産業行穩致遠

  據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官網,日前,公安部組織起草的《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以下簡稱《技術條件》)向社會徵求意見,針對備受關注的智能駕駛輔助、加速失控、電動門把手等方面提出了新規定。業內專家&&,隨着我國汽車産業的持續發展,各類新技術新功能不斷涌現,《技術條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更明確更具體的要求,有望從安全領域引領我國汽車産業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

  技術進步帶來安全新重點

  隨着我國汽車産業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的持續發展升級,不少新技術應用不斷落地,但也帶來了部分問題。

  根據《技術條件》編制説明,從近年我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實踐和國內外機動車安全技術發展情況看,現行標準已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需求。具體問題包括先進主被動安全技術應用率較低、新能源汽車和輔助駕駛汽車的針對性條款要求少、部分條款要求與近年新制修訂標準不協調等。有鋻於此,2024年全國道路交通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啟動了標準修訂立項程序。

  此次修訂就新技術帶來的汽車安全領域新問題提出了不少針對性的要求。例如,針對電動汽車核心的動力電池,《技術條件》增加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安全要求,明確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動力電池應符合GB 38031的規定,車身設有定向泄壓和壓力平衡裝置。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動力電池技術結構與傳統內燃機存在本質差異,電池本身的化學屬性帶來爆燃風險,而此項修訂也針對這一新技術帶來的本質安全特性作出更明確的規定,有助於引導和促進新技術的長期良性發展。

  在輔助駕駛領域,此次《技術條件》增加了組合駕駛輔助系統激活和退出條件、駕駛人與組合駕駛輔助系統人機交互等要求、駕駛人手部脫離檢測和視線脫離檢測要求等內容。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産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這些要求與正在制定的L2、L3級自動駕駛專項標準相輔相成,有助於充分利用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優勢的同時,避免讓大家對這些系統過於依賴而産生安全隱患。

  性能變化推動規範革新

  近年來,隨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相關交通安全隱患和事故逐漸增多,多起備受關注的事故暴露出新技術在應用中的安全風險。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此次修訂特別關注了新技術帶來的性能變化而非本質變化,提出為適配車輛技術狀態而增設的安全要求。

  例如,針對備受公眾關注的零百加速問題,《技術條件》增加了“乘用車每次上電/點火後(發動機自動啟停除外),應處於百公里加速時間不小於5s的默認工作狀態”的要求。

  根據編制説明,近年來,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啟動加速失控事故多發,其多是由於駕駛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時,對高加速模式的駕駛準備和操控能力不足。為此,要求車輛剛啟動時處於加速性能較低的默認工作狀態,讓駕駛人使用高加速模式時需有意識地採取一定操作,以期提高其駕駛準備。據統計,目前駕校教練車和大多數燃油乘用車的百公里加速時間普遍大於5s,新老司機對於這種加速度更為適應,不易誤操作。

  紀雪洪認為,近期因駕駛員對於部分品牌汽車加速性能把握不準而導致的相關事故應該是推動標準修訂的重要因素。“當前部分車企為尋求差異化競爭,在車輛加速性能上過度宣傳,但實際上該功能應用場景有限,且可能增加潛在安全事故風險。從整體安全角度評估,過度強化加速性能弊大於利。此次從國標的層面對這一功能進行規範也是對企業的良性引導。”

  此外,針對“單踏板”模式,《技術條件》增加了A型電力再生式制動系統要求,規範其應用。

  李邵華&&,“單踏板”將制動和加速功能集中到單一踏板上,對於部分使用者來説會提高誤操作的可能。“作為一種新功能,其使用需要對駕駛員提供更充分的培訓,否則容易導致混淆進而引發事故。此次增加的規範要求,也是為了引導其更良性地發展。”

  “新技術帶來的産品性能變化改變了原有安全風險,現在標準增加了相應要求。”李邵華&&,“這些規範不是限制創新,而是適應新技術狀態的必要舉措。”

  産業發展需築牢安全底線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本次修訂體現了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也強調了汽車作為生命安全工具的基本屬性。

  李邵華認為,當前我國多項法規標準面臨的情況是,技術發展已無成熟參照體系。無論是電動車還是智能網聯汽車,以往主要參考歐洲標準體系,但如今我國發展更快,法規標準必須主動適應技術進步。産品與技術先行,若法規長期滯後,將引發安全風險,這是標準加速&&的重要原因。

  “從此次修訂也可以看出,我國汽車行業正在進入更加規範、健康、深層次的發展階段。近年來技術創新活躍,法規體系也隨之快速迭代,在提升科技感和用戶體驗的同時,持續強化安全保障。相關標準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先進性,不僅規範國內産業發展、保護消費者權益和生命安全,也為全球汽車産業安全發展提供了標準引領,具有積極的國際意義。”紀雪洪説。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對記者&&,此次修訂的《技術條件》對於安全方面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完善,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增加一部分車企的研發和生産成本,但長期來看,有助於提高駕乘人群的安全保障,進而提升消費者對於産品的信任度,助力汽車産業的長期發展。

  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汽車産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姚垠國指出,新能源、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的發展較快,常常超出了現有標準體系的覆蓋範圍。目前智能網聯汽車的法規和標準體系尚存在部分空白,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支撐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

  “可以通過建立動態更新機制,加大對新技術的前瞻性研究,並加強與行業專家、企業的合作,以確保標準能夠實時反映技術變化。同時,需要增強標準制定過程中的協同合作,推動建立跨部門的溝通機制,形成統一協調的工作&&。”姚垠國説。(記者 袁小康)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