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觀眾在第二十七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了解可模仿複雜表情的倣生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深度和速度滲透至經濟社會各領域,催生出以數據驅動、智能主導為特徵的新經濟範式。其展現出的指數級驅動效應,遠非傳統技術的線性疊加所能比擬,它通過系統性重塑生産要素、産業結構和治理模式,成為新質生産力最活躍的源泉,也是我國在全球科技産業競爭中搶佔制高點、塑造新優勢的戰略支點。
“人工智能+”為經濟增長注入澎湃動力
“人工智能+”的指數效應,其本質是數據、算法、算力等新型生産要素與傳統要素在更高維度上的複雜協同與融合創新。這種融合通過賦能、優化、重構與創造,在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形成疊加、倍增效應,共同構築經濟增長的強勁內生動力。
首先,重塑産業效能基石,夯實增長微觀基礎。在微觀層面,“人工智能+”的核心作用在於引發一場深刻的“效率革命”,顯著提升全要素生産率。一是驅動製造業邁向“智造”新範式。“人工智能+”正推動製造業超越自動化,進入以“感知、決策、執行”一體化為特徵的智能化新階段。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孿生技術,使得對生産全流程的倣真、優化與預測成為可能。實踐證明,AI視覺檢測系統可將漏檢率降至近乎為零;AI算法優化全球供應鏈,能顯著提升庫存周轉率、降低物流成本。這種從“製造”到“智造”的躍遷,正推動我國製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持續向上攀升。二是引領農業生産實現“精準化”突破。AI技術正有效破解農業生産中的不確定性,將“經驗依賴”轉變為“數據驅動”。通過智能育種、遙感監測、精準灌溉等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産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在減少資源投入的同時提升土地産出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構築了堅實的“數字堤壩”。三是促進服務業向“個性化與普惠化”升級。在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AI正在重構服務供給模式。智能投顧拓寬了財富管理服務邊界;AI輔助診斷系統有效提升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均質化水平;個性化學習&&為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提供了技術路徑。這些應用在提升服務效率的同時,也催生了新的消費增長點。
其次,催生新興業態集群,拓展增長中觀空間。從中觀産業視角看,“人工智能+”不僅是效率工具,更是一股強大的産業生態“重構力量”,催生新的增長極。一是AI原生業態的爆發式增長。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核心,AIGC、AI編程助手、數字員工等“智能原生”新業態正重塑內容創作、軟體開發與業務流程。這些業態並非對傳統模式的改良,而是從技術底層生長出的全新生産力形態,構成了數字經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預計將催生萬億級新市場。二是數據要素市場的價值深度激活。AI的蓬勃發展,使數據從靜態記錄轉變為需要主動管理和交易的核心戰略資源。專業化的數據服務産業鏈應運而生,國家級數據交易所的活躍標誌着數據正加速從資源化向資産化邁進。高質量數據庫的建設與開放,已成為提升國家AI競爭力的關鍵基礎設施。三是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的戰略性拉動。AI對算力的巨大需求,使其成為像電力一樣的基礎性資源,直接拉動了從AI芯片到智算中心、高速網絡的全産業鏈發展。“東數西算”工程旨在構建全國一體化的高效算力供給體系。算力租賃、模型即服務等新興商業模式的出現,形成了“以建促用、以用帶建”的良性循環。
最後,優化宏觀治理效能,釋放增長系統紅利。在宏觀層面,“人工智能+”通過賦能政府決策、強化風險防控和激發社會創新,系統性提升經濟體系的運行效率和韌性。一是賦能宏觀經濟決策的科學化與前瞻化。AI能夠對用電、交通等高頻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構建起更為靈敏的經濟“預報器”,為宏觀調控提供精準依據,推動經濟治理從“事後應對”向“事前預判、事中精準干預”轉變。二是構建經濟社會運行的“韌性防護網”。在金融、公共衞生、城市安全等領域,AI模型能夠構建多層次、全周期的風險識別與處置體系。例如,AI可將金融欺詐交易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5%以上,智能巡檢使城市安全隱患排查效率倍增,顯著增強了社會發展的韌性。三是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普惠生態。開源AI框架與工具的普及,極大地降低了技術創業門檻,使得創新力量向廣大中小企業和個體開發者擴散。廣泛的AI技能培訓也在助力勞動力結構轉型,為智能經濟儲備了寶貴的人力資本。
“人工智能+”賦能經濟增長的政策建議
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我們必須立足優勢,秉持“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守住底線、賦能發展”的原則,構建能充分激發其指數效應的政策生態。
第一,築牢自主可控、先進適用的基礎支撐體系。堅實的技術與設施根基,是“人工智能+”茁壯成長的土壤。一是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圍繞AI框架、高端芯片、基礎理論等薄弱環節,設立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推行“揭榜挂帥”機制,力爭實現基礎層技術的基本自主可控。同時,前瞻布局AI與量子計算、6G等前沿領域的交叉研究。二是構建全國一體化、綠色普惠的智能算力網絡。完善“東數西算”工程的協同機制,推動算力資源高效調度。鼓勵建設綠色低碳智算中心。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算力普惠供給機制,有效降低創新主體的算力使用成本。三是培育規範有序、高效流動的數據要素市場。加快建立政務數據、公共數據分級分類開放共享制度。支持建設高質量行業數據庫,加快制定數據確權、交易、安全等方面的國家標準,培育專業化數據服務商,真正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
第二,拓展深度融合、價值引領的應用場景空間。豐富的應用場景是技術迭代升級和價值實現的最終戰場。一是實施“AI+”場景拓展的“築巢引鳳”計劃。圍繞製造業轉型、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需求,定期發布一批標杆應用場景清單。通過“賽馬”機制遴選最優解決方案,並對示範項目給予技改補貼或稅收抵扣,重點支持中小企業進行AI改造。二是建立標杆案例“以點帶面”的推廣擴散機制。建立國家級最佳實踐案例庫,通過組織現場會、培訓會等形式進行推廣。發揮政府採購的政策功能,優先採購國産AI産品與解決方案,為新技術提供早期應用市場。三是培育開放協同、活力迸發的産業創新生態。加大對國內主導的開源社區支持力度。布局建設一批AI專業化孵化器,提供全鏈條服務。將AI通識教育和技能培訓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為智能經濟時代培養“AI+X”複合型人才。
第三,構建安全可信、敏捷靈活的現代治理框架。發展與安全是一體之兩翼,必須同步推進,確保“人工智能+”行穩致遠。一是加快構建法律法規與標準規範體系。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專門立法,明確各方權責利。成立國家AI倫理委員會,劃定技術研發應用的倫理“紅線”。建立覆蓋AI産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測試與認證標準體系。二是探索實施敏捷靈活、風險分級的監管模式。針對AI技術迭代快的特點,建立適應性治理框架。在金融、醫療等特定領域試點“監管沙盒”,為創新提供安全試錯空間。利用監管科技提升監管的精準性和效率。三是深度參與並積極引領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在聯合國、G20等多邊框架下,提出中國方案,推動形成廣泛國際共識。在數據跨境、AI倫理等領域加強多邊對話與合作,支持國內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我國在全球AI治理中的話語權。
(肖宏偉 作者係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政策倣真實驗室主任、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