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展了代號“891工程”的航母論證項目。這是我國軍工技術人員與航母彈射器的首次親密接觸。
為什麼叫“891工程”?
“891工程”課題組成員沈長雲介紹,是在1989年1月成立的專家組,專家組是一個“國家隊”,是國家層面組織專家開展的我國航空母艦和艦載機的發展研究。
當時我國的驅逐艦已經有兩型在研製,其他技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缺少一艘航空母艦。所以從艦船技術的發展來講,有研究航空母艦的必要。
30多年前的航母模型
設計理念很超前
通過“891”工程研究成果的展示模型,可以看到平直甲板、蒸汽彈射器、攔阻裝置……
30多年前的航母模型,卻有着和現代最新型航母類似的超前設計理念。它還採用了斜角甲板、菲涅爾助降系統。
甲板上方,擺放着當時擬採用的艦載機模型,比如由殲-10改進的艦載殲擊機,由運-7改進的艦載預警機,還有直-8、直-9改進的艦載直升機。
四週還分佈防空武器裝置,由當時還在研製中的“857”火炮綜合體以及“海紅旗”-7艦空導彈組成。
側面裝有升降機,還有動力艙,在預想中,它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
整體看來,現代航母應具備的總體布局、起降系統等一系列細節,在這艘航母模型上得到了展現。
資料封鎖情況下
研發出中國方案
“891工程”課題組成員沈長雲介紹:“當時資料很少,封鎖得很厲害。我們積累資料,是看到國外的一點一滴,只要跟航空母艦有關係,比如操作條令、使用手冊、有關報道、海軍有關院校寫的材料小結等,我們都拿來看,最後形成了我國自己的符合國情的設計方案。”
因為“891工程”的投入,中國人對航母設計不再陌生。儘管這項工程並沒有直接催生出航母,卻一直指引着中國人向深藍挺進的夢想。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