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聚變能源集團第2次部長級會議暨國際原子能機構第30屆聚變能大會的多個會場上,不同膚色的面孔、不同語言的交流,讓聚變能熱潮變得可知可感。
本次大會近日在成都舉行,來自全球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高級別官員、國際組織負責人、聚變能領域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袖近2000人齊聚一堂,暢談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進程的成績與挑戰。從中,記者體悟到科學的嚴謹,更感受到一種跨越國界的熱情與執着。
圖為大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開幕式上,全球首個國際原子能機構聚變能研究與培訓協作中心宣布落地中國。聚變能領域的國際合作已成多國共識。
“聚變能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黃平説,當前正經歷從科學研究向工程實踐轉化的關鍵階段,深化聚變能領域的開放創新合作尤為重要。
路演活動中,“沿途下蛋”的成果集中亮相,聚變産業鏈的“底氣”正層層累積。
在會上,記者遇到了一位鬢角花白的科學家——中核集團科技帶頭人諶繼明。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中,我國所承包的第一壁項目正是由他牽頭負責。從2006年ITER項目啟動至今,他已從活力新銳的青年學者成為聚變能領域的中堅力量。
提及數十年的艱苦奮鬥,他感慨不已:“我們所做的是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正是在一次次攻堅克難中,我們積累了寶貴的技術成果,帶動了相關産業發展。”
“90後”李波是“中國環流三號”運行控制負責人。“我至今都記得2020年12月4日‘中國環流三號’首次放電那天,控制廳裏電流點亮的那一刻,許多白髮蒼蒼的老前輩們相擁落淚。那時,我深切感受到接力攻關聚變能的使命感。”
大會上,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展&吸引了諸多來賓參觀。新華社記者趙怡寧 攝
小組討論中,不同國家的代表表達了合作和技術互通的強烈願望。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説,如今我們已經能夠看到聚變商用的曙光,各國應該探索更多樣的合作模式,分享技術與監管等多樣化見解,建立深入合作。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全球聚變能研發目前已進入多路徑並行、快速迭代的新階段。會上各國科學家、工程師研發未來能源的合作圖景,讓記者深切感到,實現清潔能源新突破,唯有依靠人類集體智慧的“聚變反應”。集群星之力,我們不僅能點亮聚變能的“第一盞燈”,未來還會點亮光芒萬丈的“人造太陽”。(記者趙怡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