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引導未成年人科學觸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08:42:48
來源:光明日報

積極引導未成年人科學觸網

字體:

  近期,國家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起草《未成年人用戶數量巨大和對未成年人群體具有顯著影響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認定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認定辦法》),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一舉措既是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相關義務要求的細化落地,也是因應當下未成年人深度融入網絡環境現狀、健全保護體系邁出的關鍵一步。

  北京師範大學發布的《對未成年人具有顯著影響的網絡&&調研報告(2024)》顯示,當前未成年人網絡使用行為呈現深度融合特徵,使用時長分層顯著,&&依賴高度集中於“社交+娛樂”模式,消費行為低齡化且伴隨非理性風險,同時他們還面臨用網過程中學習與社交失衡等情況。引導未成年人科學觸網,需要相關部門攜手聯動,劃定保護邊界,構建起制度完善、主體協同、教育先行的治理方式,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安全、有創造力的網絡成長空間。

  此次《認定辦法》的制定,從制度層面破解了監管對象模糊、責任劃分不清等難題,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劃定了清晰的責任邊界。此前,相關法規條例雖明確了網絡&&對未成年人的普遍性保護義務,但面對數百萬家網絡&&,如何精準識別“對未成年人群體具有顯著影響”的&&,一直是監管落地的難點。此次《認定辦法》給出了可操作的量化標準,其中提到,無論是專門服務未成年人的&&,還是面向大眾但未成年人用戶達1000萬註冊量或100萬月活的&&,均須承擔特殊保護責任。如此細化的要求,讓&&保護義務從泛泛而談轉向精準落地,避免了保護責任“大水漫灌”式的空轉,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築牢了制度的第一道防線。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學校、家庭、社會、企業等多個主體,亟待構建家校社企多元協同的聯動機制,通過打破部門壁壘、整合各方資源,形成持久而強勁的保護合力。

  從現實來看,應建立網信、教育部門牽頭的跨部門協同機制,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享監管數據、聯合開展專項行動等方式,打破各自為政的壁壘,實現“1+1>2”的治理效果。學校與家庭如能築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內外防線,必將有益於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更重要的是,相關企業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創新”,將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納入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通過制度引導與技術創新,開發出更智能的未成年人內容過濾技術,設計有利於其成長的産品功能等,讓&&真正成為未成年人網絡活動的守護者。

  長遠來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核心在於通過教育提升其網絡素養,讓他們既能抵禦網絡風險,又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自我成長。近年來,教育數字化戰略持續深化,為未成年人網絡素養教育提供了戰略契機。教育數字化不只是技術層面的革新,也是教育理念與模式的重塑。這要求我們加快轉變傳統認知,通過教育讓未成年人掌握與網絡共處的能力。一方面,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國家教育戰略框架,讓網絡素養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深度融合,構建全方位、全覆蓋的教育體系,讓未成年人在使用網絡過程中不斷提升本領,更好適應不斷變化的網絡環境。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未成年人的數字“免疫力”與創造力,支持他們利用網絡學習知識、展現才華,真正將網絡轉化為成長的助推器。

  數字時代,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不僅關乎人才培育,更關乎國家未來的人才競爭力。相信隨着《認定辦法》的有效落地實施,相關制度將日益完善,加強校企協同,深化網絡素養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為未成年人打開數字世界的大門,讓他們成為數字文明的建設者與受益者。

  (作者:元英、方增泉,分別係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員)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