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各地喜迎豐收。大江南北,各類現代化新型農機裝備在秋收一線亮相,助力糧油作物顆粒歸倉。北大荒沃野上,一批新研製的大馬力、大喂入量收割機轟鳴不斷;安徽省北部的農田中,丘陵山地履帶式馬鈴薯聯合收穫機正式“上崗”,成為采收主力;在雲南省紅河州,一架架農用無人機有序飛行於哈尼梯田與村落之間,有效破解了稻穀山地運輸難題……科技“下田”盛景,讓人們看到農業科技的廣闊未來。
建設農業強國,科技是一大利器。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果應用,好技術對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以種子為例,它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承載着糧食安全的未來。近年來,相關科技發展捷報頻傳。比如,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基因編輯核心工具“兩把剪刀”,突破基因編輯“卡脖子”難題,目前正應用於水稻、玉米、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生物基因改良中。中國科學院培育的“中科163”“中科163A”等小麥新品係,憑藉抗赤霉病特性,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新方案。關鍵技術的突破,助力優質高産水稻、節水抗病小麥等自主選育品種加速推廣,實現了重要農産品種源自主可控,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此外,中國科學院研發的新型微流控芯片,解決了傳統微流控芯片難以檢測土壤磷含量的難題。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傳感器被推廣應用在土壤養分監測等農業領域,展現了“藏糧於技”的創新力量。高端大馬力拖拉機、精量播種機等先進適用農機的研製、量産與推廣,也進一步提升了農業裝備現代化水平。
有好技術,還要更好實現其落地應用。送技下鄉,關鍵在於打通成果轉化應用的“最後一公里”,運用好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等多元服務模式,激活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這有賴於協同發力,實現從單點突破到全鏈升級,深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比如,湖北省十堰市推行“科技特派員+合作社+農戶”聯動機制,河南省鶴壁市創新運用“1+N”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都旨在強化技術供給、人才驅動與政策保障的協同聯動,將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看得見、學得會、用得上”的技術應用。好技術從傳統田間到數字雲端的精準賦能,為“數字惠農、科技興農、信息助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賦能效應,還應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的供需對接,實現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精準供給,讓好技術切實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産實踐中的問題、難題,助力農業增産、農民增收。
用好技術,還需不斷壯大鄉村人才隊伍。用好技術,重在加強技能培訓,“授之以漁”。對此,政府、高校、企業等應發揮各自優勢,協力推進鄉村技術人才培育。比如,在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當地政府牽頭開展多部門協作,設置“智慧苗管家”“新農人電商”等專題培訓,圍繞基礎提升、技能提升、實習實訓、跟蹤服務、綜合提升,全鏈條培育學用貫通的“新農人”。培育鄉村人才,高校與科研院所也當積極投身其中,聚焦農業技能需求,開展“訂單式”“滴灌式”培訓,增強“新農人”技能本領。比如,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通過科技小院實現了專家與農民零距離、科研與生産零距離、育人與用人零距離,助力當地培養更多“土專家”“田秀才”。
此外,研髮型企業也可憑藉研發投入、人才儲備與成果轉化等核心優勢,探索建立技術反哺、人才孵化相貫通的培訓模式。在對陜西省寶雞市太白縣的定點幫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面向種植戶、致富帶頭人等群體,實施新型農民學歷提升、“數字鄉村”幫扶等項目,有力激發了扶智扶志的人才“原動力”。一大批“新農人”正充分發揮技術能手的“頭雁”作用,通過引才入庫、田間學校、師傅帶徒等方式,釋放“培育一人、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乘數效應。
田間地頭的繁忙景象反映着科技創新的時代蝶變。把更多好技術送到田間地頭,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在煥新智變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繪就和美鄉村嶄新畫卷。
(作者:夏鋒,係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