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評價“中國指揮棒”要來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0 08:45:01
來源:文匯報

科研評價“中國指揮棒”要來了?

字體:

在近日市科協主辦的2025上海科技與期刊高質量發展大會上,π指數項目組發布了《物理學期刊π名單》和《2024年π指數分析報告》。

作為中國發布的首個全球科研評價指數,π指數在生命科學和基礎醫學領域連續發布10年後,今年首次擴展至物理學領域,並計劃明年涉足化學領域——從該指數的提出,到一次次領域拓展的嘗試,凝聚了國內科學界探路中國自主科研評價體系的勇氣和期待。

不必迷信“洋指數”,中國指數更科學

“現在的指數和排行很多,為什麼沒有我們自己的?”十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多的一句話,促成了π指數的誕生。

“2014年,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剛推出,我們就發現了它的不合理之處。”上海尚思研究院首席科學官李黨生説,彼時他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副主任,π指數的創意正出自他的手筆。

π指數的全稱是“科研機構論文産出評價指數(Productivity Index,PI)”,PI與π諧音,指數由此得名。李黨生説,當時自然指數只收納68本期刊,且多為其旗下子刊,以此來評價4個學科領域極易以偏概全,難以客觀準確評價每家機構的科研産出。

當時,中國的生命科學經過近20年的飛速發展,已匯聚了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優秀科學家,創辦起了十幾種具有國際水準的學術期刊,有的還進入了國際一流期刊行列,但它們極少受到“洋指數”關注。與此同時,SCI期刊、影響因子排名等對科研評價的負面效應不斷顯現,國內論文“注水”現象日益嚴重。

為此,π指數遴選119種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科技期刊作為評價數據來源,採用定性與定量雙重評估的方法,綜合考慮論文作者貢獻分值、期刊影響力分值等因素,形成了π值、π商等一系列多維評價指標。“比如,一個高水平小型研究所可能一年發表的論文數量不多(π值不高),但篇均影響力很大(π商很高)。”李黨生説,這樣就能給科研機構更加精準的定位。

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馬余剛對此頗為欣賞。“自然指數既不區分期刊影響力,也未對作者的實際貢獻進行加權,π指數則進行了更精細的賦分。”他認為,π指數體系能夠對科研機構的學術産出與貢獻給予更客觀公正的評價。

客觀定位學術坐標,提升中國期刊話語權

“中國已經有不少世界一流水準的物理學期刊,但自然指數一本都沒收錄,這顯然不科學。”上海市科技期刊學會副理事長崔曉峰&&,作為面向特定學科、具有領域特色的科研産出評價指標,π指數收錄了更多高質量中國學術期刊。

今年8月,國家自然基金委發布通知,明確要求受資助項目研究形成的代表性論文,要有20%以上發表於國內科技期刊。市科協學術部副部長葛朝暉説:“π指數的研製與發布,也是引導科學家將更多高質量論文發表在祖國大地。”

此次發布的物理領域π指數,從全球範圍內遴選出覆蓋光學、核技術、粒子、量子等14個子領域的119本物理學期刊。其中既包括《自然》《科學》等綜合性頂刊,也囊括《自然-光子學》《物理評論快報》等物理學權威刊物,以及《國家科學評論》《中國物理C》等19本優秀中國期刊。這將有利於提升我國學術期刊的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

同時,π指數堅持以數據為基石,讓領域專家深度參與,在小同行內形成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國內外知名度頗高的評價指標和排名體系不少都存在商業行為,有的甚至花錢才能上榜,有的則引導科學家投稿自己的期刊來獲得更高排名。π指數項目組主管張永娟副研究館員&&,希望π指數作為“中國指數”可以避免這些弊端。

根據π指數統計,在物理學領域,2024年中國論文發文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美國在《自然》《科學》這兩本頂刊上的發文量是中國的兩倍。這也讓中國科學界清醒認識到自身差距,客觀定位發展坐標,不在某些“第一”“最高”的排名中迷失。

崔曉峰認為,π指數力求更全面地捕捉科研成果的價值,跳出“一刀切”的統一標準,允許不同學科進行“千人千面”的定制化評估,“這將促進質量與貢獻並重,鼓勵科研機構開展高質量、有實質貢獻的研究,而非盲目追求數量”。

此次物理領域π指數相關成果的研究與發布,既是π指數在跨學科延伸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上海助力構建國內自主期刊與科研評價體系的實踐探索。張永娟&&,在市科協支持下,項目組將嘗試提煉出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為今後拓展到更多學科領域打基礎。

π指數的下一個十年,或將打開中國自主科研評價體系的新局面。(記者 許琦敏 劉琦)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