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來信:從一副走紅的AI眼鏡説開去-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9 20:44:43
來源:新華網

記者來信:從一副走紅的AI眼鏡説開去

字體:

  新華社南寧9月19日電 題:從一副走紅的AI眼鏡説開去

  新華社記者農冠斌

  在日前召開的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現場,一副具有實時翻譯、提詞功能的AI眼鏡,悄然走紅。一些嘉賓借助它進行主旨演講,中外客商則通過實時翻譯功能無障礙溝通,現場交流高效準確。

  9月18日,在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參觀者(左)在體驗一款AI眼鏡。新華社記者陸波岸 攝

  在這款AI眼鏡的展位上,常常圍滿海內外客商,詢問功能細節,甚至排起長隊,成為本屆東博會最具人氣的科技焦點之一。

  一副眼鏡,何以得此熱度?一方面,在莊重的國際會議場合,如此輕巧地將AI技術嵌入傳統場景,令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它也讓大眾看到:AI正以更貼身、更自然的方式融入,成為工作生活的新日常。

  眼鏡産自廣西——一個常被貼上“經濟後發”標籤的省份。今年以來,從科大訊飛、奇安信等行業頭部企業紛紛布局、各類創新合作項目落地建設,到“AI賦能千行百業超級聯賽”的重磅推出,一系列推廣AI應用的探索在此發生。

  細數之下,廣西在AI賽道上跑出獨特姿態至少有三重清晰脈絡。

  這是今年6月18日,在廣西柳州下線的工業人形機器人。(黎寒池 攝)

  首先是轉變意識“謀劃AI”。當2025年的鐘聲敲響之際,恐怕很少有人能預料,廣西會以如此果斷和開放的姿態迎接AI浪潮。

  沒有北上廣深的科研資源稟賦,也缺少如先發地區般的完整産業鏈,廣西“無中生有”式地提出大力發展AI,背後藏着時代大潮。

  當前,世界逐步進入“AI紀元”。縱觀歷屆東博會,從最初的農産品,到後來的高端裝備、數字經濟,再到今年的“AI盛宴”,展會內容恰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時代之變。

  各地開展AI的探索未必非要直奔研發最前沿。在這場時代變革中主動作為、凝聚共識,哪怕只是促成一場生動的科普、一次真切的技術觸摸,也能提升行業與公眾對AI的感知,這份努力同樣意義非凡。

  其次是立足實際“發展AI”。每一個地區都有與其稟賦相匹配的發展方式。過去,個別地方一談AI,言必稱“大模型”“算力集群”“頂尖團隊”,盲目追逐技術光環,卻忽略了最基本的發展邏輯——立足實際、因地制宜。

  面對科研基礎相對薄弱但毗鄰東盟的現實,廣西提出“北上廣研發+廣西集成+東盟應用”的AI發展路徑,不做前沿基礎研究的“開創者”,而是成為技術應用的“集成者”“推廣者”。借助國內先進技術資源,聚焦中國—東盟合作中有大量現實需求的領域,打造“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的AI解決方案,最終推向東盟。

  最後是堅持開放合作“推廣AI”。當前全球産業鏈加速重組,有的國家既想抓住數字機遇,又怕陷入所謂“技術陷阱”。每年召開的東博會本身就是一個“超級接口”,廣西正借此打造一個真正讓東盟國家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的“AI樣板間”。

  東博會期間,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迎來眾多東盟國家人士前來參觀。今年前8月中心簽約國內AI項目51個,落地項目40個,簽約東盟國家企業16家,覆蓋AI多個領域。從智能眼鏡到智慧農業,從數字醫療到城市大腦——中心通過一系列場景化展示,向東盟國家傳遞出東盟所盼、廣西所能、互利共贏的開放發展道路。

  回過頭看,邁出發展AI的第一步固然可貴,但也要注意,未來産業的長期培育,仍需細心呵護,久久為功。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