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技術加速迭代演進,人工智能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顯著增強,正深刻重塑城市要素配置方式、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和治理體系運行邏輯。日前印發的《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兩個重要文件,分別就推動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細化、以“人工智能+”行動推進民生福祉等作出制度安排。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以“人工智能+”行動推進現代化人民城市發展提質增效,是主動適應城市發展新階段、探索城市治理新手段的可行路徑,關鍵在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科技紅利轉化為民生福利和治理能力。
以人工智能推進動能轉換,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城市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戰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具有顛覆性、通用性和互動性特徵,能夠賦能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生産力與生産關係變革,進而激發城市創新活力。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培育創新生態,拓展傳統産業邊界。加速推進傳統工業、農業、服務業能級躍升,“因城制宜”發掘數據資源、産業體系和應用場景資源,可以接續培育新基礎設施、新技術體系、新産業生態、新就業崗位等創新生態要素,顯著拓展傳統産業邊界。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增強城市動能,催生新興産業空間。依託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形成的豐富應用場景,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相結合,可以催生智慧醫療、虛擬園區、無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例如,人工智能催生出的自動駕駛、低空經濟等新産業新領域,正為城市發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人工智能提升人居品質,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隨着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在醫療、教育、家居、養老等民生領域逐步落地,科技創造美好生活的新圖景正加速形成。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需要寓人工智能於安居樂業之中,精準提升城市人居品質。對此,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術搭建便利的物質需求通道,主動適應人口形勢和社會需求結構變化,提高市政服務可及性,加快打造15分鐘“生活服務圈”。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術提供舒適的精神需求産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織密人際關係、精神慰藉陪伴、養老托育助殘、推進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通過有序推動人工智能在輔助診療、健康管理、醫保服務等場景的應用,提高基層醫療健康服務能力和效率。
以人工智能驅動綠色轉型,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綠色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共繪美麗城市生態治理新畫卷,可以以人工智能賦能空天地海一體化綠色轉型,強化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系統治理。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構建智能協同的精準治理模式,圍繞大氣、水、海洋、土壤、生物等多要素生態環境系統和全國碳市場建設等,提升人工智能驅動的監測預測、模擬推演、問題處置等能力,構建智能協同的精準治理模式。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推動城市更新與綠色低碳高效協同,實現環境質量穩步改善、城市功能持續優化、民生品質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環。例如,依託AI視覺和具身智能,使用垃圾分揀機器人對固體廢棄物進行精準識別分類和回收處理,可以進一步鞏固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以人工智能夯實安全基礎,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將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的重要抓手,標誌着我國城市治理邁入數字化賦能與系統性重構的新階段。新發展階段,需要解決城市大規模增量擴張時期積累的一些重“面子”輕“裏子”、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管護等問題,有效提升城市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一方面,健全多元共治格局,提升治理效能。以人工智能推進城市治理場景向平急結合、智能響應轉變,治理重點向基層治理、精準精細、協同共治轉變,治理模式向跨區域、跨空間、跨人機物交互轉變,從而實現關口前移、源頭治理,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另一方面,突出韌性導向,築牢城市運行“生命線”。現代化人民城市“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需要推動城市發展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要主動利用數智技術,更加全面、精準地洞察城市運行狀態和潛在風險,提高供水、排水、燃氣、供熱等城市生命線安全水平,增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運行安全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
以人工智能激活文化魅力,建設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培育城市文明,要在文化魅力的滋養下形成崇德向善的思想觀念和文明風尚。以人工智能激活文化魅力,關鍵在於推動人工智能在繁榮文化生産、增強文化傳播、促進文化交流中展現更大作為。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激活記憶空間,提升市民文化認同。歷史文脈是城市身份認同的物質基礎,運用三維掃描、知識圖譜、生成式重建等人工智能輔助技術,可以豐富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手段,進一步強化市民的情感認同。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織密情感紐帶,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更新,不僅僅是以新代舊,更需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紐帶和文明接力作用,讓無形的文化感召在有形的空間場所中被體驗和傳承,以情感紐帶串聯歷史空間、文化空間、生活空間,實現文脈、人脈、城脈的內在統一,以獨具特色的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文明的生命力。
以人工智能提升治理水平,建設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堅持把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系統謀劃,寓智慧治理於高水平公共服務之中,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方面,要“強筋健骨”,不斷完善治理體系。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運行數據的深度分析和模擬預測,為城市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打造重心下移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實現對問題的快速發現、智能分類、高效流轉,對潛在風險的提前預警和防範,推動城市治理從傳統的經驗治理向數據治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治理、從事後處置向事前預防、從單一事件處置向系統韌性提升轉變。另一方面,要“舒筋活絡”,不斷提升治理能力。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推進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通過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和多場景應用,推動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公共服務“一網通享”。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手段,對交通流量進行精準預測、智能調度以及自動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
(作者:郝 政 倪良新,均係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研究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