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鬼秤”,偷走的不止是用戶的時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6 09:10:38
來源:工人日報

互聯網“鬼秤”,偷走的不止是用戶的時間

字體:

  顯示廣告時長119秒,實際播放123秒;倒計時80秒,實際廣告播出83秒……據近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報道,互聯網上出現了一種新型“鬼秤”,某些長視頻&&在播放廣告時,實際播放時間比其標明的倒計時總會多幾秒。

  “鬼秤”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市場交易領域,不法商家在稱重時作弊,通過虛增重量以獲得更多利潤。而當前熱議的互聯網“鬼秤”現象,實質上是&&利用算法調控倒計時顯示速率,製造“時間假象”,誘導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延長停留時間。這種行徑與市井中作弊的“鬼秤”如出一轍,不僅損害用戶權益,更辜負了用戶的信任。

  清理互聯網“鬼秤”,關乎網絡空間的清朗和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監管部門應及時出手規制,可建立“廣告時長誠信榜單”機制,定期公開通報。同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強化對“偷秒”行為的動態監測與識別。行業協會可推動形成行業公約,強化內部監督,以共識促規範,以規範護生態。

  如今,用戶觀看時長、廣告完播率等數據成為衡量各&&商業價值的重要指標。一些&&為了美化數據,不惜在用戶體驗上動手腳。從手機端與電視端會員不互通,到會員權益分級複雜,再到隨意降低視頻清晰度,花樣百齣,不斷翻新。然而,由於此類行為在定性、取證、處罰等方面尚缺乏具體規定,用戶維權往往面臨成本高、舉證難等現實困境,這也無形中助長了某些&&的僥倖心理。殊不知,此類行為看似聰明,實則短視,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還會使&&口碑與行業生態受到侵蝕。

  用戶的信任是企業的無形資産,更是長遠發展的基石。為了多“黏住”用戶幾秒,就不惜動手腳、耍心眼,這筆賬真的划算嗎?在流量和利益面前,&&企業應當保持清醒、恪守正道,與其耍小聰明,不如以誠信經營、優質服務贏得用戶、贏得市場。而針對&&經濟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有關方面也要通過持續探索,及時從制度層面給出回應。

【糾錯】 【責任編輯: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