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智能無人物流車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幹山鎮山區道路上進行全場景測試。 新華社發(伊凡 攝)
白犀牛完成近5億元B+輪融資;新石器完成10億元C+輪融資;九識智能完成近3億美元B輪融資……近段時間,無人車物流領域融資消息不斷,不少企業獲得大額融資並加速商業化落地。
受訪專家和業內人士&&,政策、技術與市場的共振,推動無人物流車從“技術試驗”加快邁向“規模商用”。有了資金的加持,有助於無人車物流企業更好地進行技術研發和市場拓展。不過,技術長尾、法規缺位與盈利壓力仍是關鍵挑戰。未來,隨着成本下降和場景拓展,無人物流車或將成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人車物流密集“吸金”
近日,L4級自動駕駛企業白犀牛宣布完成B+輪融資。本輪融資中,老股東順豐、線性資本繼續跟進,以駿資本、三六零基金、華泰紫金等作為新股東加入。這也是順豐繼2024年8月首次注資後,一年內第三次向白犀牛投資。至此,白犀牛B輪融資總額累計近5億元人民幣。
白犀牛創始人兼CEO朱磊介紹,本輪資金將重點投向車規級無人車産品研發、AI技術持續迭代和商業場景拓展等三大領域,加速白犀牛在末端物流領域的規模化落地。
這並非個例。今年以來,無人物流車領域成為資本市場競相押注的熱門賽道,多家企業獲得大額融資並加速商業化落地。
2月,新石器完成10億元C+輪融資,為年內物流無人車領域最大單筆融資;4月,九識智能完成1億美元B3輪融資,B輪總融資近3億美元,投資方包括美團、深創投等;5月,卡爾動力完成A+輪融資近3億元,投資方包括鄂爾多斯國投、深創投等;8月,白犀牛迎來年內第二輪超億元融資;9月初,無人駕駛卡車企業主線科技宣布獲得數億元戰略融資,由北京順義高精尖産業基金等多家機構聯合投資。
無人車物流何以吸引資本市場的熱切關注?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資本的涌入並非偶然,而是政策、技術和市場共振的結果。
政策的大力支持是重要推動力。國家郵政局明確提出加快推動無人機、無人車、智能雲倉在行業規模化應用。商務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數智供應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推廣無人配送車等智能設備。
技術進步與成本下降尤為關鍵。在技術上,無人車目前主要採用“激光雷達+高精度地圖”的技術方案,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不斷提升。同時,硬體成本大幅下探,整車價格從早期的百萬級降至部分車型裸車價格2萬元左右。
此外,物流行業降本增效需求迫切。據業內人士估算,以日均8000件配送量的網點為例,使用無人車後件均成本降幅達70%。單車日均運件量可達千單,配送時效提升20%至30%。
大規模商用漸行漸近
在業內人士看來,無人物流賽道逐漸升溫,甚至已成為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探索的前沿陣地。種種跡象也表明,無人物流車正在從“技術試驗”加快邁向“規模商用”。
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産業研究所預測,2025年中國各類低速無人駕駛車輛的銷售數量將超4.7萬台,銷售規模將達185億元。到2030年,銷售數量或達9.5萬台,銷售規模有望突破410億元。
“隨着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持續成熟,無人配送車已經邁過了規模化應用的效率拐點,可以勝任城市多種物流場景下的時效和運力需求。”新石器無人車創始人兼CEO余恩源&&。
據透露,新石器無人車目前在手訂單超過3萬台,單月交付量持續提高,8月已達1300&以上。從交付能力來看,新石器無人車7月底部署總量已突破7500&,按當前節奏預計9月底將達成1萬台部署目標。余恩源稱,目前投資方更看重無人車企業的核心技術、供應鏈能力、商業化場景落地及政策准入。大量資本的注入將幫助新石器無人車進一步提升在無人物流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加速推動無人物流的落地與規模化發展。
“今年公司面向輕拋貨推出的E6獲得市場歡迎,目前首批訂購E6的客戶已經收到了九識交付的無人車。今年8月,面向重載場景的L5發布之後,公司也收到了大量的客戶諮詢。”九識智能聯合創始人潘余昌介紹,截至2025年8月末,九識智能累計交付超7000輛。預計今年年底,將實現萬台級的交付量。
“大量資金的注入,有助於企業在技術上持續深耕,並在商業化落地、供應鏈整合和全球生態構建上建立綜合優勢。”潘余昌&&。他透露,此次融資主要用於研發投入,並將與高校合作成立自動駕駛聯合實驗室,對自動駕駛大模型等前沿技術展開聯合攻關。此外,融資還將用於自有供應鏈的建立,9月中旬自貢工廠將正式運營。
“我們認為2025年將成為行業‘萬台交付元年’。這一數字,也標誌着商業化將進入可複製和規模化階段。年交付量達萬台級後,無人物流車的硬體成本將進一步壓縮,結合軟體訂閱收入,規模化盈利拐點將加速到來。”潘余昌&&。
諸多挑戰亟待突破
儘管發展勢頭迅猛,但無人車物流要實現大規模商用仍面臨不小的挑戰。
多位企業負責人坦言,目前無人配送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存在定位精度不高、避障能力不足等問題。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無人車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也有待提高。同時,無人配送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尚未完善和統一,這就要求無人配送企業要在適配性上投入更多精力。
此外,市場競爭激烈,部分企業為爭奪訂單不惜壓低車價甚至虧本售車,大多處於戰略性虧損階段。如何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實現盈利是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專家認為,無人車物流的大規模落地,需要加快補齊技術可靠性(如雨雪天氣決策)、法規模糊(事故責任界定)與數據孤島等關鍵短板。未來,誰能以更低成本、更高安全性構建生態壁壘,誰將主導萬億級市場格局。
更為重要的是,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政策的持續完善以及市場的逐步成熟,無人車物流將在物流行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還將推動整個物流行業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邁進。
清華大學戰略新興産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人工智能+”行動為相關産業的發展帶來新一輪政策紅利。隨着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的不斷進步,無人物流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新場景也將加速落地。
田利輝預測,未來三年,無人物流將從“最後一公里”末端配送破局,快速延伸至港口、礦區等場景,形成“港口-園區-末端”全鏈條閉環。
“中國無人駕駛城配場景滲透率尚不足1%。未來,將通過模塊化貨箱快速適配醫藥冷鏈、工業零部件等高價值場景,向更大的市場延伸。”潘余昌&&。(記者 班娟娟 鄧林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