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5福祉博覽會在北京開幕。圖為北京市殘聯展示的科技助殘創新成果。記者 洪星攝
“繞開障礙啦,真棒!”視障人士王阿姨摸了摸“導盲犬小路”的頭,鼓勵它説,“帶我去展&吧!”“導盲犬小路”隨即發出聲音:“好的,我將帶您去展&,請跟緊我。”
這一幕發生在2025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以下簡稱“福祉博覽會”)現場。9月12日至14日,以“科技賦能,共享福祉”為主題的2025福祉博覽會在北京舉辦,眾多殘障人士來到這裡尋找他們的生活新夥伴。
今年的福祉博覽會上,眾多AI科技助殘産品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王阿姨體驗的“導盲犬小路”是一隻搭載了激光雷達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電子導盲犬,由瀋陽理工大學姜月秋教授團隊研發。它不僅能夠幫助視障人士出行、實現自主避障,還具備特定區域內智能導航、人臉識別、AI語音對話、場景描述等功能。
“我們在設備硬體和導航算法上下了很大功夫。”瀋陽理工大學裝備工程學院專任教師楊威指着“導盲犬小路”頭頂一個小方塊説,“這是我們為它搭載的全線程固態激光雷達,它的掃描半徑達70米,能夠提升場景識別的精細度,輔助路線規劃。”楊威介紹,這款電子導盲犬有一雙“大眼睛”——深度相機,能以仰視的視角通過相機進行人臉識別;在“下巴”的位置,裝有L1激光雷達,用於捕捉地面信息。
如果把雷達+相機比作導盲犬的“眼睛”,那麼本地部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就是它的“大腦”。“通過算法,‘導盲犬小路’能夠對不同障礙物進行判別,進而有針對性地規劃路線。”楊威介紹,這款電子導盲犬走的每一步都受“智能大腦”的驅動,更靈活也更安全。
根據中國盲人協會數據,我國現有超1700萬名視障人士。但全國導盲犬的數量僅有400多只,難以滿足視障人士的需求。電子導盲犬的出現讓“人均一犬”成為可能。
“今年福祉博覽會上亮相的AI助殘産品數量多,品類也很多,為視障、聽障、肢殘等不同需求群體提供幫助。”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副主任張紅濤介紹。
對廣大聽障人士而言,無障礙通話功能已成為他們生活的“標配”。接聽電話時,對方的語音會實時轉文字,出現在屏幕上。聽障人士想説的話,也可以通過打字的方式,轉換成語音後發送出去。
在今年福祉博覽會“輔助器具創新産品首發活動”現場,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ESG總監劉小軍為觀眾帶來了最新的手機聽力輔助功能。
“最新上線的AI通話功能實現了端側語音轉文字,可以‘無網轉換’,更高效也更便捷。”劉小軍説着,撥通了電話,“我關掉無線網、關掉手機流量,依舊可以實現流暢的語音轉文字。”
研發無障礙産品,用戶需求調研是關鍵。劉小軍告訴記者,在前期調研過程中,很多聽障人士希望能夠在結束通話後回看內容,確認是否表達準確。“因此,我們上線了通話記錄功能。用戶不僅可以保存通話信息,還可以獲得一份AI生成的紀要。”劉小軍説。
華為展&展示了讓視障人群看見世界的方案。當視障人士呼喚“小藝”,打開視頻對話頁面後,“小藝”就能夠與視障用戶對話,通過大模型技術,為他們描述鏡頭裏的多彩世界。
張紅濤告訴記者,人工智能技術前所未有地拓展了殘疾人的生活半徑,提升了他們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未來,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殘障人士有望跳出‘障礙’,獲得無限的發展機會。”張紅濤説。(記者 吳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