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業互聯網新發展塑造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新動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0 08:41: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工業互聯網新發展塑造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新動能

字體:

  工業互聯網是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驅動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工業互聯網。近年來,我國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技術創新持續突破、産業生態持續壯大、融合應用持續深化。特別是隨着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速應用與深度賦能,工業互聯網發展正迎來四個方面新變化,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

  應用更“智慧”

  人工智能成為核心引擎

  過去,工業互聯網在破解“老師傅經驗”難題時,更多是將這些“隱性知識”顯性化、流程化,但本質上仍是對人類經驗的模仿和復刻,難以突破能力的上限。如今,人工智能賦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日益凸顯,正從工業互聯網的“輔助工具”變為“核心引擎”,它實現的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根本性的超越。

  一是智能決策,讓傳統技藝科學化。人工智能通過學習工業互聯網應用中積累的大量高質量數據集,可以快速熟悉工業製造全流程各環節和各種工藝參數,尤其是能以算法模型的形式“活學活用”老師傅們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看家本領”和“獨門絕技”。這不僅實現了寶貴經驗的數字化沉澱,更將傳統的“技藝”昇華為現代的“科學”,讓生産過程從“知其然”邁向“知其所以然”。

  二是人機共創,讓工業生産數智化。人工智能這個“超級大腦”的植入,賦予了工業互聯網實時優化和智能調度的能力。它能夠指揮工業機器人這個“靈巧身體”,將計算出的最優指令不差分毫地在物理世界中實踐、操作,從而誕生了功能強大的“工業智能體”。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開始在車間裏廣泛應用,人形機器人等更高級形態的智能體也正從概念走向應用,預示着未來工廠將擁有更強的柔性和適應性。

  當工業互聯網裝上“AI引擎”,製造業就能跑出“數智加速度”。2024年,我國工業增加值超過40萬億元,通過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哪怕僅僅提升一個百分點的效能,就意味着4000億元的增量價值,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磅礡動力。

  架構更“立體”

  從單點改造走向全局融通

  過去,企業對於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更側重於“點狀突破”和“局部優化”。無論是對內改造單條産線,還是向外連接上下游,着眼點往往是解決具體環節的效率問題,系統與系統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並未實現真正的貫通。這種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效率,但難以形成體系化的競爭優勢。以融合促創新、以融合促發展是工業互聯網的主攻方向,經過大量的實踐總結,我們將“T型架構”作為工業互聯網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理論方法。

  “T型架構”的“橫”,重在IT技術,旨在打通産業鏈。它將不同製造階段和商業計劃的IT系統集成,實現企業間、環節間面向産業集群共性的橫向集成。從而在供需對接、集中採購、資源共享、産融結合等方面,達成更大範圍的資源動態調配與高效協同,形成一個富有韌性的産業生態。好比構建了整個産業鏈的“大腦”,讓信息流、物資流、資金流在企業間暢通無阻,提升了整個産業生態的韌性和效率。

  “T型架構”的“縱”,重在OT技術,旨在做深生産線。它要求將企業內部的裝備、産線、車間、工廠等各個環節進行更深度地互聯互通,打通從底層設備控制到上層經營管理的全流程數據鏈路,實現生産全要素的透明化管理和精細化運營。好比健壯了企業的“四肢”,讓生産執行系統變得敏捷、可控。

  橫縱結合的關鍵,在於“大腦”與“四肢”的聯動,在於IT與OT的深度融合。這既是工業互聯網建設的難點,也是價值創造的重點。截至2025年2月,我國已累計培育了超230家卓越級、1200家先進級和3萬家基礎級智能工廠,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從“局部優化”邁向“全局智能”。

  布局更“優化”

  雲網協同保障發展安全

  過去,很多企業想上雲,但最大的顧慮是“數據安全”,擔心核心商業秘密外泄。如何在上雲用數的同時,確保核心數據的安全可控,是廣大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最大的顧慮。現在,隨着工業網絡向着IP化、扁平化、無線化的方向加速演進,高性能算力通過高質量網絡直接延伸到企業“家門口”,讓企業不需要把所有“家當”都搬到公共&&,我們鼓勵企業建好“三朵雲”。

  第一朵是“邊緣雲”,這是企業的“保險櫃”。它將工序流程、生産工藝、關鍵參數這些商業數據安全地部署在工廠本地進行計算和處理,確保核心商業機密不出廠門。我國擁有超過600萬家製造企業,量大面廣,對數據本地化處理的需求極為旺盛。當前,邊緣雲的增速最為迅猛,這也是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的重要標誌之一。

  第二朵是“企業雲”,這是企業的“辦公室”。它主要承載企業的通用管理系統,如財務、人力資源、客戶關係管理等。這些系統對實時性要求不高,但需要高度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將它們部署在專屬或公共的企業雲上,可以有效降低IT運維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第三朵是“生態雲”,這是企業的“朋友圈”。它是一個開放的協作&&,用於企業與上下游的供應商、經銷商、合作夥伴進行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和生態共建。通過生態雲,企業可以更便捷地融入産業鏈,共同開拓市場、抵禦風險。

  “三朵雲”的布局模式,既保證了核心數據的安全,又實現了通用數據的共享和業務生態的協同。當前,我國網絡與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7月,企業專網覆蓋全國97%以上的地級行政區,基礎電信企業為工業企業建設了2萬個虛擬專網,5G工業獨立專網試點有序推進,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安全、可靠、富有彈性的發展環境。

  賦能更“普惠”

  服務模式走向親民易用

  過去,中小企業普遍面臨“想轉不敢轉、能轉不會轉”的難題,高昂的成本、複雜的技術和人才的匱乏,是橫亙在它們面前的“三座大山”。如今,工業互聯網的服務模式變得更加親民易用,讓中小企業也能“用得起、用得好”。

  一是應用“訂閱化”,大幅降低使用門檻。傳統的數字化改造需要企業一次性投入鉅額資金購買軟硬體。現在,越來越多的服務商推出“訂閱制”服務,企業無須自建機房、購買服務器,可以像訂購視頻會員一樣,按需、按月或按年付費使用雲端的工業軟體和算力資源,極大地降低了數字化轉型的初始應用門檻。

  二是方案“套餐化”,顯著縮短見效周期。中小企業往往缺乏專業的IT團隊,從零開始摸索數字化方案費時費力。現在,市場上涌現出大量“開箱即用”的行業解決方案。這些方案是服務商在深刻理解行業共性需求的基礎上,預先打包好的“套餐”,覆蓋了生産管理、設備監控、訂單處理等常見場景,讓企業不必從零摸索,能夠快速上手、快速見效。

  三是服務“管家化”,有效彌補能力短板。為解決中小企業人才短缺、技術匱乏的困境,一種“數字管家”式的貼身服務模式應運而生。專業的服務商團隊為企業提供從診斷、規劃到實施、運維的全流程陪伴式服務,手把手地幫助企業解決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服務模式的創新,有效破解中小企業的轉型困境,讓工業互聯網不再是大企業的專屬,更是中小企業的得力助手,為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截至2025年5月,全國已有超過87%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將數字化全面應用到了企業研發、生産、管理等核心業務流程中。

  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新變化,是我國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同頻共振、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良性互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的結果。近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呈現出強大韌性與活力,持續增長的工業基本盤,為工業互聯網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和廣闊空間。這些發展和變化,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踐偉力,不斷豐富着工業互聯網的內涵外延。展望未來,我們將把握機遇,乘勢而上,以工業互聯網的新突破,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新發展,為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更大貢獻。

  (田川 作者係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黨委書記)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