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文博會集中展示了數字化轉型、媒體融合、元宇宙、文化和科技創新等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圖為小朋友在體驗3D奇幻空間。 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
前幾年,以元宇宙、NFT(數字藏品)、虛擬數字人等為代表的新概念新技術大火,成為資本、科技巨頭追逐的焦點。幾年過去了,那些曾經火熱的概念現在怎麼樣了?本報今起推出“火熱概念今如何”系列報道,回溯這些新概念新技術發展歷程,展現當前狀況,探討未來方向。
2021年至2022年,元宇宙承載着人們對數字技術發展的殷切期許,一度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寵兒。然而,短短幾年過去,這個曾經火熱的概念悄然降溫。元宇宙當下發展現狀如何?未來又將朝着怎樣的方向前行?
應用面臨重重阻礙
元宇宙,這個曾被認為有望代表互聯網演進新方向的概念,展現出一幅無比廣闊的想象畫卷:人們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能夠在一個與現實世界相互映射、交互的虛擬世界裏進行社交、學習、娛樂以及工作等生理必需行為之外的各類活動。如果元宇宙技術能夠成熟落地,無疑將給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帶來深刻變革。
元宇宙概念一度受到資本青睞。2021年,元宇宙産業迎來爆發式增長,這一年也因此被行業稱為“元宇宙元年”。據速途元宇宙研究院數據,高達99.9%的“元宇宙”商標都是在2021年之後進行註冊申請的,僅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元宇宙商標的申請數量就多達9965個。而且,2021年全年共發生45起主營業務包含“元宇宙”企業的相關投融資事件。
但幾年時間過去了,元宇宙相關産品銷量出現下滑。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統計,2024年全球虛擬現實(VR)頭顯出貨量同比下降12%,連續3年呈現下滑態勢。
元宇宙概念“熄火”了嗎?它在落地應用過程中面臨着哪些現實阻礙?
“2021年元宇宙概念席捲全球後,其熱度逐漸從頂峰開始衰退,特別是伴隨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崛起,元宇宙加速向理性發展階段轉變。”中國電信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所高級分析師陳鳳仙認為,當前元宇宙落地面臨幾大困境:一是技術不成熟,用戶體驗落差大。硬體設備在技術上進展緩慢,操作流程複雜且普遍存在使用體驗不佳、難以持久佩戴等缺陷。系統層面受限於算力不足與網絡延遲,很難實現真正的沉浸式交互體驗;二是商業化路徑尚未打通。現有用戶端應用以游戲、社交為主,內容同質化問題突出,導致用戶黏性與付費意願較低;三是資本短期逐利性倒逼企業戰略重心遷移。元宇宙建設通常需要5年至10年時間,投資周期長、見效慢,在AI快速崛起背景下,資本快速轉向商業化路徑更清晰的AI賽道。
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徐浩然&&,元宇宙在實踐過程中還面臨着監管、安全、倫理以及法律等多個層面的新挑戰。一方面,元宇宙需要對海量用戶信息、數據進行持續收集,難免會引發人們對數據洩露以及隱私侵犯的擔憂;另一方面,適配數字經濟的監管和法律框架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儘管從技術到商業模式,再到配套的法律法規等諸多現實挑戰遲滯了元宇宙的發展,使其呈現出‘熄火’的表象,但並不意味着元宇宙技術和産業就此停擺。”徐浩然説。
工業元宇宙加速落地
當圍繞元宇宙的討論逐漸趨於理性時,工業元宇宙日益成熟,為工業生産提質增效注入新動能。
工業元宇宙,是指應用數字孿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將傳統工業製造與新興技術深度融合,構建全新的智能化工業生態系統。通過對數據展開全面採集、處理和分析,工業元宇宙能夠優化生産流程,提升生産效率,助力工業生産實現智能化轉型。
2023年工信部等5部門聯合印發《元宇宙産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發展虛實融合互促的工業元宇宙,將進一步加速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是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重要發力點之一,並從近期和遠期兩個層面做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在政策支持以及廣闊發展前景的雙重驅動下,工業元宇宙加速在諸多場景落地應用。比如在鋼鐵冶煉、汽車製造等領域,部分企業引入數字孿生技術來構建虛擬工廠,借助數字技術對實體生産線進行還原,從而實現對生産環境的實時感知以及遠程監控,不僅顯著提高了生産效率,還縮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安全風險,展現出數字孿生技術融入工業運營後所帶來的實質性效益。
“工業元宇宙作為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載體,隨着相關技術的成熟應用,將從系統層面深度賦能製造業發展。”陳鳳仙認為,在研發環節,通過高保真數字孿生與虛擬倣真,實現産品設計、測試和工藝驗證的全面數字化,大幅縮短研發周期並降低試錯成本;在生産環節,基於實時數據驅動的虛擬工廠,可實現生産全程可視化調度、設備預測性維護和資源動態優化,顯著提升運營效率與柔性製造能力;在服務環節,依託沉浸式的遠程協作與AR實時操作指導,打破時空限制,提升售後響應速度與服務質量。
徐浩然認為,目前工業元宇宙仍然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在關鍵技術突破、成本控制以及標準統一等方面還面臨着諸多挑戰,不過其理念正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實踐以及行業應用逐步落地,並且持續獲得政策支持與産業投入,它是一個正在被積極構建且逐步走向現實的未來願景。
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儘管元宇宙距離真正的技術成熟和廣泛應用還面臨不小挑戰,但受訪專家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元宇宙依然具有光明前景。“任何一項技術的擴散和場景落地都不是一個線性過程,元宇宙的發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歷一個泡沫擠出、價值回歸、技術積累和場景開發的耐心過程。”徐浩然説。
“需要注意的是,元宇宙的‘退潮’是一種理性回歸,其未來發展依然蘊含巨大潛力。”陳鳳仙認為,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元宇宙正脫離概念炒作,轉向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價值回歸階段。
賽迪顧問的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元宇宙産業加速落地賦能進程,AI大模型接入等與其他技術的融合成果顯著,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從産業鏈發展情況看,元宇宙軟硬體産品層、應用場景層企業發展態勢較好,帶動效率提升較為明顯。從區域發展情況看,華北、華東地區&&支持政策,帶動當地元宇宙企業數量快速增長,重慶等西南地區元宇宙企業數量增長迅速,發展勢頭較好。預計2027年我國元宇宙産業規模將達到1676.7億元。
“從綜合産業政策推進、技術融合突破以及場景深化等趨勢來看,元宇宙重新煥發生機活力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徐浩然認為,元宇宙産業在國家頂層設計的戰略牽引下進入了系統化推進階段,其中工業元宇宙憑藉其明確的應用需求以及強大的付費能力,已成為當前元宇宙技術落地的首要場景。除此之外,元宇宙在消費端與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正步入多樣化探索階段。
在文旅領域,一些地方運用元宇宙技術在重要景點建設一批數字展館、虛擬景區等數字文化和旅游體驗設施,讓游客能夠以沉浸式、互動式的方式游覽景點風光,感知歷史文化,獲得更加豐富、新奇的游覽體驗。在公共服務領域,有地方運用元宇宙技術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打造覆蓋全場景、貫穿全流程的“政務元宇宙服務大廳”,辦事群眾在這個沉浸立體的政務空間可以享受智能導辦、智能問答等多元服務,極大提升了政務服務的及時性與準確性。
“元宇宙技術正成為推動産業升級、優化城市管理的重要力量。在相關垂直場景的深耕細作,不僅豐富了元宇宙的應用場景,也進一步推動了元宇宙技術的成熟與發展。”徐浩然説。(記者 王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