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服務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但目前它們在力量精準度和控制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有些機器人在擰礦泉水瓶蓋的過程中會把礦泉水瓶擠壓變形,而想拿起雞蛋、蛋糕等易碎物體,就需要換一個部件。
“當前具身智能的核心關鍵技術和零部件在産業化方面還面臨很多挑戰。”在日前舉辦的2025企創融通匯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部件專場活動中,中關村融智特種機器人産業聯盟聯合創始人陳曉東説,當前機器人感知的精度等仍需持續提升,執行部件的功能、響應速度與柔性亟待平衡,邊緣計算的算力、能效與成本仍需優化。這些是橫亙在機器人與物理世界之間的關鍵問題。
如何更好解決機器人在與物理世界交互中存在的不靈活、用力過猛等問題,提供與人類期望值匹配的能力和服務?與會專家圍繞“攻關核心技術,靈動具身智能”主題進行了研討。
當前,機器人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已經擁有較強能力,例如人臉識別、語義識別等,但在觸覺方面仍是短板。觸覺相關的關鍵零部件成為業內關注的重要創新創業方向之一。相關專家介紹,從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智能到能根據環境要求靈活應變的智能,目前已經有十幾種方案賦能靈巧操作。
在數據驅動的時代,算法變得越來越重要。機器人交互的能力需要通過與環境的不斷交互來習得。
最近一年,機器人觸覺正在發展。能夠進行古箏演奏的機器人將視覺、聽覺、觸覺三個模態進行了深度融合,卓益得機器人展示了從端茶倒水到打乒乓球的訓練成果,銀河通用則利用數十億級別的數據把機器人的抓取做到了極致。
從抓取硬物體,到控制力度抓取軟物體,再到可以操控物體,是機器人觸覺不斷向高階發展的路徑。與會專家認為,要把觸覺模型做好,需要多學科、多領域圍繞共性關鍵問題開展持續交叉融合研究。
在發展機器人觸覺的同時,還需提升其精準決策的能力。具身智能的核心在於智能體借助先進的傳感技術和數據處理算法,與物理環境進行實時交互,從中捕獲信息、解析情境,並作出精準決策。
“以農業機器人為例,選擇性收穫是全世界尚未攻克的機器人技術瓶頸。”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李偉説,農業的作業環境複雜,需要機器人在識別非結構環境的同時,對多種農産品進行研判作業,力量控制不僅要滿足作業需求,還不能對果蔬等産生不可逆的損傷。
李偉介紹,為解決這一難題,他所在的團隊研發了剛柔耦合的採摘末端執行器。團隊優化機器人的手指設計,使其在完成作業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接觸部位,助力採摘機器人落地應用。
隨着具身智能從實驗室走向現實,其蘊藏的巨大市場潛力將為各行各業帶來深刻的創新與變革。當前,我國擁有較完整的機器人供應鏈,在電機、傳感器、AI芯片方面的國産化能力快速提升。
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之“智”,深深根植於其“體”。沒有靈敏的“五官”、靈活的“筋骨”,就難以實現靈動可靠的智能。具身智能機器人要實現與物理世界深度交互,核心部件的作用不可替代。
電機、傳感器、AI芯片等部件自主可控、突破性能,是具身智能機器人産業發展的關鍵。為了促進科技創新、提升機器人觸覺性能和規模化應用水平、降低成本,中國科協積極組織具身智能技術創新、産業發展、場景應用等方面的創新探索,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此次舉辦的企創融通匯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部件專場活動,持續發揮專家學者的前沿引領作用,促進實現優秀方案的帶動效應,匯聚科技成果、産業需求、場景資源等要素,協同破解技術難題,提供定制化、專題化服務,助力機器人與物理世界實現深度交互。(記者 張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