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9月6日電 題:更聰明 更安全 更開放——從智博會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趨勢
新華社記者黃興
AI大模型加速“上車”,車輛逐步具備“情感感知”能力;動力電池安全技術升級,多維安全防禦體系逐步構建;跨界融合深入推進,産業生態持續優化……正在重慶舉行的2025世界智能産業博覽會上,參展商展示了一系列汽車産業創新成果,受到各界關注。記者了解到,當前汽車産業依託高水平智能化技術、全方位安全保障與開放合作生態,正持續迭代“進化”。
9月5日,觀眾在智博會現場體驗新能源汽車。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更聰明:AI大模型為汽車智能交互賦能
在長安汽車展出的汽車內,只要説出需求,車輛便可自動調節空調溫度、開啟座椅按摩,並播放輕音樂……
“過去智能交互技術只能機械執行單一任務,現在基於國産AI大模型,汽車可提供更人性化的交互功能,快速響應用戶需求。”長安汽車産品經理郝晨燁説,長安汽車開發的One Agent智能體架構,已打通從語音識別到邏輯推理、生態調用的路徑。未來,該智能體還可基於用戶習慣開發更多智能化服務。
記者在智博會採訪了解到,多模態大模型技術“上車”,還使車輛逐步具備“情感感知”能力。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傳感器與視覺識別技術,車輛可實時監測駕駛員情緒狀態,自動調節氛圍燈、香氛等。
如今,汽車已成為多項智能化技術的終端載體。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82.6%。
“我們已將基於大模型技術打造的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應用於量産車型,採用端到端智駕算法,讓智駕體驗更絲滑。”阿維塔科技相關負責人説。
以AI賦能,“人車家”生態也從概念走向規模化落地。在智博會現場,中國移動重慶公司聯合深藍汽車打造的“人車家”智慧座艙解決方案,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用戶在車上就能實時操控家中的智能設備。車輛駛入住宅5公里範圍內即觸發“回家模式”,自動預設家居環境。目前,該解決方案已完成標準化開發,支持多車型快速適配。
“我們預測,未來大模型産業的核心趨勢將聚焦於‘AI+終端’,特別是人、車、家三大終端的深度融合。智能座艙作為人機交互的核心,將率先實現大模型的應用。”千里科技董事長印奇説。
9月5日,觀眾在智博會現場參觀新能源房車。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更安全:電池安全技術升級,數據隱私防護強化
智博會上,一款最新推出的電池碰撞智能監測系統,吸引不少人前來觀摩:手持塑料錘擊打電池後,屏幕上隨即呈現不同的顏色,電池是否損傷以及損傷程度清晰可見。“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對電池碰撞的精準感知、分級預警,為車主提供清晰決策依據。”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動力電池托底、燃爆等安全問題,一直是市場和用戶關注的重點。今年上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發布,對電池安全要求進行了升級。
吉利神盾金磚電池可承受8針同刺不起火;長安汽車“金鐘罩”電池技術通過材料與集成方式創新,實現電池“不冒煙、不起火”;賽力斯在電池內使用多個傳感器,持續收集電池各項信息並上傳雲端以供分析……記者從智博會上獲悉,針對電池安全,多家車企攜手供應商帶來拿手絕活,加快解決電池安全痛點。
“要確保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安全,還需在電池事故隱患預測預警,以及新能源汽車火災的主被動防控等方面進行持續創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金華説。
隨着智能網聯技術快速發展,汽車安全內涵從傳統的電池安全、車身安全,全面擴展至數據安全等多維領域。多方加快構築隱私“防火墻”,通過硬體隔離、動態授權、敏感數據脫敏等技術,保障消費者隱私安全。
記者在智博會上看到,有的展示車型已提供多項隱私保護功能。比如,駕駛人車輛生物識別數據實行全程本地化處理,用戶還能在App查看數據使用記錄,隨時撤回授權;駕駛人啟動飛行模式後,可一鍵關閉攝像頭、藍牙、哨兵模式等。
“當前,汽車安全理念正從被動防禦拓展至主動智能,從硬體安全延伸至軟體安全,我們在智博會上推出了天樞智能&&,致力於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出行解決方案。” 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董事長朱華榮説。
更開放:生態共創推動汽車“進化”
智博會上,一項“新型透明光伏車身”創新技術,吸引了眾多目光——它不是簡單的擋風玻璃或採光部件,而是能“邊行駛、邊發電”的智能光伏系統,能對光子進行“精準捕獲”,每天補能里程可達20至50公里,還可實現弱光充電、隨溫變色等功能。
“充電車衣”的大膽想象變為現實的背後,是汽車行業打破傳統行業壁壘,融合AI、材料、能源等多領域前沿技術,通過融合發展、生態共創推動汽車“進化”的努力。
天樞智能系列成果、中國汽車行業EPD工具&&、鈴坤純電輕卡&&、電動汽車火災倣真&&……智博會上,多家高校、研究機構及車企集中發布12項前沿領域技術及創新産品,勾勒出一條協同創新、開放共贏的汽車産業發展路徑。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在智博會上&&,全球汽車産業競爭已從單一技術比拼升級為生態體系與集群實力的較量,産業集群是生態繁榮的核心載體。
以開放協作促産業發展,車路協同規模化、市場化探索不斷推進——在智博會會場外,重慶高新區街道上,自動駕駛公交車正平穩融入車流。智慧路口的傳感器、攝像頭與車輛自身智能系統無縫協同,形成一張看不見的安全網。所有數據實時匯聚至雲端“大腦”,精準預測和調控交通流量,呈現出車路雲一體化的智慧交通圖景。
2024年7月,我國20個城市獲批開展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隨着車路雲一體化建設加速推進,試點城市正加快構建更精細、全面的車路雲一體化體系。
“未來汽車不只是出行工具,更將成為智慧城市中移動的‘神經元’。”西部車網(重慶)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勇説,隨着車路雲一體化加速推進,未來汽車將從“單車智能”邁入“系統智能”階段;且汽車將成為移動算力、儲能、感知終端,為智慧城市建設帶來更多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