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星艦”第十次試飛有哪些突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8 15:45:13
來源:新華網

新聞分析|“星艦”第十次試飛有哪些突破

字體:

  新華社洛杉磯8月27日電 新聞分析|“星艦”第十次試飛有哪些突破

  新華社記者譚晶晶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26日從美國得克薩斯州發射升空,完成第十次試飛。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任務結束後確認,此次試飛“實現了所有核心目標”,為後續“星艦”飛船和“超級重型”助推器的設計優化提供了關鍵數據。

  今年以來“星艦”的前幾次試飛均以失敗告終。“星艦”火箭總長約120米,由兩部分組成:第一級是長約70米的“超級重型”助推器,第二級是“星艦”飛船,兩級均為可重復使用設計。今年1月和3月的第七和第八次試飛中,第二級飛船都在上升階段快速解體。5月的第九次試飛中,第一級助推器爆炸,第二級飛船雖入軌但最終失控。6月,飛船靜態點火測試發生嚴重爆炸。

  這些事故凸顯該系統技術難度極高、試驗風險極大。本次試飛也因地面系統故障和天氣原因兩度推遲,26日才順利實施。

  據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介紹,本次試飛重點目標包括“星艦”首次有效載荷部署演示、助推器着陸點火試驗、飛船再入耐熱性測試等,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星艦”首次在太空進行有效載荷部署演示是此次試飛最大亮點之一。發射約18分鐘後,“星艦”飛船將8顆“星鏈”衛星模擬器部署在亞軌道上,演示驗證了“星艦”的太空部署機制和飛行控制能力,為未來的真實衛星部署積累經驗。

  此外,飛船還在太空成功點燃一台“猛禽”發動機,實現了在軌再點火。這一測試點火環節驗證了執行脫軌燃燒的關鍵技術,對未來深空探測和可控返回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試飛中,兩級回收的關鍵環節也得到了驗證。“超級重型”助推器將飛船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後,執行返航燃燒,並按計劃在預定海域受控濺落,驗證了回收路徑的可行性。在最後着陸燃燒階段,助推器主動關閉了三台主發動機中的一台,啟用備用發動機完成着陸燃燒,以測試備用發動機應急方案的可行性。

  “星艦”飛船在發射40多分鐘後開始受控再入大氣層,利用4個襟翼實現姿態控制,完成着陸翻轉及着陸燃燒,並在印度洋預定區域濺落,表現出較強可控性,為未來“捕獲回收”技術驗證鋪路。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説,在重返大氣層階段,“星艦”進行了多項針對耐熱性的極限測試,包括有意拆除部分隔熱瓦,對脆弱區域進行壓力測試;應用多種金屬隔熱材料以測試保護飛船的替代材料;測試飛船配件的耐熱性能和結構性能等。收集的數據將有助於優化飛船隔熱系統,並解決此前試飛中發現的問題。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本次試飛雖“近乎完美”,但仍暴露一些改進空間,比如“超級重型”助推器的33&發動機中有一台在上升階段意外關閉,飛船再入階段部分後襟翼被燒穿等。

  不過美國《紐約時報》稱,這次試飛至少暫時讓批評“星艦”項目存在“嚴重工程缺陷”的人閉嘴,也讓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美國航天局都“松了一口氣”,表明該項目正重回正軌。

  按規劃,未來“星艦”將承擔向地球軌道、月球乃至火星運送人和貨物的任務,並在美國航天局“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中發揮關鍵作用。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