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許可侵權傳播《德雲鬥笑社》《長相思》,適用懲罰性賠償
某&&分別被兩家高院判賠6000 萬、2910萬
近日,某&&因未經許可傳播《德雲鬥笑社》第一季和第二季、《長相思》(第一季)侵權糾紛兩案,分別由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兩家高級人民法院均認定該短視頻&&存在大量侵權行為,判令其立即採取過濾、攔截等有效措施阻止侵權視頻傳播,並分別賠償權利人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6000萬元和2910萬元。此前,愛奇藝起訴該短視頻&&侵權《狂飆》案,由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全額支持3000萬元訴訟請求。
202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以高質量審判服務保障科技創新的意見》指出,應依法充分發揮賠償制度作用,讓侵權行為付出更大代價。司法審判應當充分吸收和貫徹司法意見的要求和指引,進一步提高損害賠償金額。各地法院紛紛加大版權侵權判賠力度。
為進一步打擊侵權盜版,2025劍網行動的重點整治工作之一就是加強對電影、電視劇、微短劇、短視頻的版權保護,打擊非法搬運、傳播、售賣視聽作品的侵權行為,加強對網站&&幫助侵權治理。
“播出即盜版”,侵權持續時間長、規模大、情節嚴重
幾分鐘看完一部電影、幾分鐘看完一集電視劇……近幾年,隨着短視頻&&崛起,短視頻侵權案常有發生。由於智能算法、AI視頻生成等手段的使用,大量未經許可剪輯的影視劇、照搬其他用戶內容,短視頻頭部博主作品、熱門影視綜藝作品均成為被侵權的對象,權利人深受其害。
據悉,《德雲鬥笑社》第一季和第二季、《長相思》(第一季)自開播以來,某&&中出現大量與正片同步播出的侵權剪切端視頻,並在侵權視頻搜索結果頁面投放廣告。同時,某&&中存在大量侵權視頻合集。如賬號“七七看劇”創建的侵權視頻合集“長相思”,播放量為2159.1萬次。
其中,《德雲鬥笑社》的侵權視頻自第一季首期播出時出現,至次年第二季首期播出時繼續同期出現,乃至一審開庭期間,侵權視頻前後累計達到2萬多條,數量巨大。在某&&上搜索“德雲鬥笑社”後點擊“話題”,顯示多個搜索結果,“#德雲鬥笑社”話題的播放量達到21.4億。
此外,根據《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要求用戶在註冊賬號時必須進行實名認證,以確保賬號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對於該短視頻&&官號發布的侵權視頻,以及未如實披露的賬號(佔比55%)發布的2960條侵權,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均認定構成直接侵權。
證據顯示,在《德雲鬥笑社》前後近三年的維權過程中,原告向某&&陸續共發送2179封“下線通知函”後,某&&至少存在被投訴一次後仍發布新的侵權視頻的賬號有793個,被投訴三次後仍發布新的侵權視頻的賬號有328個,被投訴五次後仍發布新的侵權視頻的賬號有172個,被投訴十次後仍發布新的侵權視頻的賬號有62個,顯示存在大量重復侵權賬號。
在《長相思》(第一季)被侵權案中,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某&&在收到原告多次預警函和侵權通知後,仍持續放任侵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視頻佔比較高,其主觀故意明顯;同時侵權視頻數量巨大、傳播範圍廣,侵權的情節嚴重。此外,侵權&&有用戶直播電視劇《長相思》達200場,完整播放作品正片內容。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結合侵權視頻在某&&呈現持續頻發態勢,適用懲罰性賠償條款,以違法所得為基數,判決賠償2910萬餘元。
同樣,在愛奇藝訴某&&《狂飆》侵權一案中,在2023年1月該劇熱播期間,愛奇藝發現某&&設置“狂飆”話題,提供大量相關視頻。截至2023年3月5日,該話題下作品達45.3萬個,累計播放量116億次。同時,&&“熱門”和“分類”欄目中設有“綜合-影視”專區,含《狂飆》直播及回放選項,取證直播及回放共1100個,總觀看量超40萬人次。部分視頻僅是將涉案作品完整劇集分割成段落上傳於視頻網站。法院認為,上述短視頻對涉案作品部分內容具有替代性,已超出合理使用範疇,係侵權視頻。
北京互聯網法院也曾在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起訴某&&侵權中超聯賽賽事節目著作權的一起案件中,判處其承擔2倍懲罰性賠償責任,賠償金額達2400余萬元。
某&&還因傳播《甄嬛傳》的侵權短視頻,被優酷起訴至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二審上海知識産權法院維持原判。該案也被列入2024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通報的知識産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件。
&&放任侵權需承擔責任,有過濾攔截義務
針對權利人多次的投訴和&&上屢禁不止的侵權行為,一些短視頻&&主觀上故意放任侵權視頻在&&氾濫;這些短視頻&&對&&中零散的侵權視頻歸納到合集中,係對侵權視頻進行主動的選擇、編輯和推薦等。種種行為&&,短視頻&&對於&&內氾濫的侵權行為存在主觀上的故意。
芒果TV法律事務部總經理鄒旭仔接受媒體採訪時&&,對於影視劇的侵權已經呈現秒級再生的特徵。一方面,分鐘級抓取技術應運而生,正版內容上線瞬間即被精準抓取;另一方面,智能切片分發技術借助 AI 自動分割聚集功能,實現內容秒級全網傳播;再者,動態對抗技術使盜版網站域名實時更換,令權利人難以捉摸。
在愛奇藝訴某&&侵害《延禧攻略》信息網絡傳播權一案中,《延禧攻略》在播期間,某公司通過App利用信息流推薦技術,將用戶上傳的截取自劇集內容的短視頻,向用戶傳播並推薦,單條播放最高超過110萬次。最終判定,該&&傳播《延禧攻略》構成侵權,這是全國首例算法推薦案的勝訴。最終判決結果也給短視頻&&責任認定,提供了現實參考。
在《長相思》(第一季)被侵權案中,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某&&在收到原告多次預警函和侵權通知後,仍持續放任侵權,未採取必要措施的視頻佔比較高,其主觀故意明顯;同時侵權視頻數量巨大、傳播範圍廣,侵權的情節嚴重。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結合侵權視頻在某&&呈現的持續頻發態勢,和整體海量規模以及權利人無法窮盡取證的客觀現實,適用懲罰性賠償條款,以違法所得為基數,判決賠償2910萬餘元。
在《德雲鬥笑社》被侵權案中,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經過預警和持續多次投訴後,侵權視頻在某&&仍大量增加,表明傳統的“通知-刪除”模式已無法有效遏制侵權。作為頭部&&,某&&對外宣稱自身擁有強大的人工智能審查技術,可實現對視頻內容的比對和管控,具備信息管理、識別定位、查核處理的技術能力,客觀上已具備對侵權視頻進行定位和攔截處置的能力。從利益平衡的角度來看,要求&&採取過濾等措施,旨在有效防止侵權氾濫,維護權利人權益。
在愛奇藝訴某&&《狂飆》侵權一案中,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也認為,某&&作為國內頭部短視頻&&,在權利人多次投訴情況下,依舊有大量的侵權視頻傳播,説明所採取措施並未實現&&上無明顯涉嫌侵權視頻的客觀效果,難謂合理、有效。據此,法院認定某APP應知網絡用戶利用其&&侵害涉案作品著作權,未採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具有主觀過錯,構成幫助侵權,最終判決全額支持愛奇藝3000萬元的訴請金額。
中國知識産權法學研究會理事、國家版權局國際版權研究基地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盧海君&&,應當尊重市場規律,合理提高損害賠償數額,並對故意放任侵權反復發生的網絡服務提供者適用懲罰性賠償,以形成有效威懾。兩案判決進一步強調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善良管理人”的版權治理責任,並在損害賠償計算與懲罰性賠償適用等關鍵問題上表明司法態度,對治理網絡版權領域的大規模、反復侵權具有重要的標杆意義。
壓實&&責任,強化版權全鏈條保護
8月20日,愛奇藝發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已連續六個季度下滑,凈利潤更是同比由盈轉虧。短視頻&&上存在大量影視切條及侵權二次創作內容,這些內容傳播力強、破壞性大,嚴重傷害了創作者積極性,也稀釋了長視頻優質內容的價值,導致其內容優勢難以轉化為相應的經濟收益。
2025年2月,在首屆中國電視劇製作産業大會上,中國電視劇製作産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蘇曉在談及行業亟待解決的痛點問題時指出,“全國電視劇行業每年因為盜版侵權造成的&&損失達到200億元以上,這不包含電影、微短劇被侵權的數字,光長劇就200億以上”。
“對於製片方來講,如果因為盜版,沒有達到預期的經濟收益,那最終的資金回籠也將出現問題。長此以往,也會嚴重打擊其繼續創作的信心。”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副秘書長史文霞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侵權盜版行為,無論對製作方、發行方還是放映機構,都將造成巨大影響。
長期以來,網絡服務提供者注意義務界定過窄、侵權損害賠償偏低,成為壓在版權人身上的兩大難題。即便在權利人已持續向&&發送預警函、告知函的情況下,針對特定熱播作品的整體性、大規模侵權仍然顯著且嚴重。此時仍拘泥於“具體知情”標準,將發現並制止侵權的負擔完全轉嫁給權利人,既不現實也不公平。
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産權學院院長叢立先教授&&,對網絡服務&&而言,上述判決無疑是深刻的警示。技術中立不是免責牌,直接提供作品或幫助用戶提供作品的&&負有較高的注意義務,必須切實履行版權保護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有效的侵權預防和處置機制,不能對用戶上傳的侵權內容採取“鴕鳥政策”甚至默許、縱容。&&在傳播作品或幫助用戶傳播作品時,需要完善技術過濾措施,加強人工審核,及時響應並處理權利通知。否則,任何試圖通過侵權版權作品獲取流量和商業利益的行為,都可能面臨不利的法律後果。
2025年5月,國家版權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門聯合啟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25”專項行動。重點整治工作之一就是,以視聽作品版權整治為重點,加強對電影、電視劇、微短劇、短視頻的版權保護,重點打擊非法搬運、傳播、售賣視聽作品的侵權行為,加強對網站&&幫助侵權治理,為網絡視聽産業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版權保障。國家版權局有關負責人&&,本次專項行動持續深化網絡版權專項整治,以強化版權全鏈條保護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各地法院積極響應國家強化知識産權保護的號召,在侵權案件審理中顯著加大判賠力度,一系列高判賠案件有力地震懾了侵權行為。2024年,全國法院在460件知識産權民事侵權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其中,最高法在一宗技術秘密侵權案中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金額達6.4億余元。
“這些判決具有里程碑意義,向市場發出了清晰而有力的信號:知識産權的司法保護正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陳兵教授&&,文化産業創新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與資金成本;若創新成果可以被輕易、低成本地大規模搬運,將嚴重挫傷企業長期研發投入的積極性,進而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不利於文化産業的發展。高額判賠並非打擊創新,而是為真正的技術與內容創新提供有力的司法兜底。同時,明確裁判規則和損害計算方法,壓縮侵權人的僥倖空間,塑造可預期的司法導向,進一步激勵合規創新與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