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未成年人早已將上網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近年來,針對各類未成年人上網亂象,相關部門不斷加大治理力度,未成年人模式得到普及,針對未成年人的不良信息傳播、游戲短視頻沉迷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然而近期,一些涉未成年人上網用網的新亂象新問題,逐漸受到關注:因粉絲“互噴”,中學生慘遭網絡“開盒”,進而被網絡欺凌;某短視頻博主擺拍“姐弟互毆”劇情,借未成年人牟利……這些行為嚴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又往往容易逃避監管,甚至成為監管死角。
暑假期間,未成年人上網時間增加,進一步引發家長擔憂。新型有害內容披上“偽裝”,更易突破未成年人心智防線,傳統治理手段面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挑戰。對此,監管部門響應迅速。近日,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提出聚焦各類新情況新表現,做好問題整治。
新型亂象之所以較難治理,在於其善於隱匿,並與新興技術緊密結合。不少不良信息不再明目張膽,而是以“擦邊”等形式變換為“軟色情”“軟暴力”;有的則與未成年人喜愛的網絡流行文化相結合,以卡牌、動漫等為載體,加以包裝美化。另一方面,新載體、新技術被不法分子利用。侵害者深諳未成年人的興趣點,用短視頻算法精準推送不良亞文化。某些社交應用的“悄悄話”“閱後即焚”等功能,被用來傳播不良信息、實施網絡騷擾,為監管追責設置了障礙。
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網絡環境,治理手段需要與問題一起“進化”,努力應對新情況、破解新難題。跳出“出了問題就整治,整治過後又出新問題”的“循環怪圈”,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禦的轉變、從各主體各自為戰到全社會協同共治的轉變,如此,才能建立起長久有效的解決機制。
面對技術雙刃劍的考驗,我們需要更精細的防護網。要推動&&利用技術優勢主動防禦,提升對新型有害內容的識別攔截能力,優化未成年人模式功能,使其真正發揮作用。今年4月起,在國家網信辦的指導下,移動互聯網青少年模式正式升級為未成年人模式,初步實現移動終端、應用程序、應用商店的三方聯動,內容池引入權威機構資源並建立分層體系。相關經驗有待不斷總結優化,促進技術防護持續迭代升級。
根治亂象,需激活多元共治的生態系統。去年某&&因落實青少年模式不到位等被處罰,這也警示企業,唯有將保護要求內化為技術規則與審核標準,才能避免“事後滅火”的被動。而對於那些隨着時代發展出現的新問題,則要加快制度供給,不斷細化規則,盡量減少監管盲區,避免讓一些違規主體有機可乘。家長要有效提升網絡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相關部門也需暢通舉報途徑。
專項行動既是對當下問題的精準施策,更是構建長效機制的有益嘗試。唯有將技術創新、制度完善、社會共治有機結合,才能在數字浪潮中為未成年人築起堅固的“成長防線”,讓網絡空間真正成為“精神綠洲”。(金 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