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健康領域“偽科普”生存空間-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8 08:22:31
來源:科技日報

遏制健康領域“偽科普”生存空間

字體:

  近年來,醫療科普成為短視頻&&的熱門領域,越來越多的醫生通過直播和短視頻傳播健康科普知識。但也有人利用公眾對健康科普的需求,以虛假醫療科普信息誤導公眾,傳播健康謠言甚至進行鉅額牟利。

  為了還健康科普一片清朗空間,日前,中央網信辦秘書局、國家衞生健康委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綜合司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醫療科普行為以提高公眾的醫學健康科學素養為目的,並提出包括分類核查認證賬號資質、嚴禁無資質賬號生産發布專業醫療科普內容等8項具體要求。

  非專業傳播帶來臨床風險

  “我們曾遇到患者因輕信‘某中藥可替代胰島素’的傳言擅自停藥,導致酮症酸中毒昏迷的案例。”河北省邯鄲市人民醫院院長李楠&&,不具備專業資質的人員進行醫學科普知識傳播,正在帶來臨床風險。

  “醫學知識的細節把控直接關乎健康。”李楠&&,非專業人士在理解疾病診斷標準時容易出現偏差。以高血壓診斷為例,有患者僅憑偶爾一次血壓升高就自行判定為高血壓並隨意服用降壓藥,導致血壓驟降,引發頭暈、昏厥甚至休克。

  還有些謠言故意以否定主流醫學或者權威機構為噱頭,如“揭露被掩蓋的真相”“醫生不會告訴你的抗癌秘方”等,聲稱某些治療方法或者藥物的危害極大。國家衞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胡強強此前&&,一些“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做牟利工具,通過誇大治療效果、虛構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誤導公眾、斂財牟利,甚至用未經證實的個人康復經歷否定醫學共識。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互聯網診療管理相關法律法規。

  “醫學知識不是靜態條文,而是需要結合病程、體質、合併症動態調整的‘活學問’。”李楠説,非專業搬運極易造成“理論正確、實踐致命”的後果,因此必須分類核查認證賬號資質、認真做好資質核驗工作,嚴禁無資質賬號生産發布專業醫療科普內容,從醫療科普生産源頭把控科普內容。

  核查展示資質降低公眾甄別成本

  為了博眼球、造流量,健康謠言的套路層出不窮。有的利用傳統文化“綁架”公眾,有的進行“情感操控”,防不勝防,還有些經過多次傳播,以訛傳訛,甚至專業人員也難辨別。

  國家衞生健康委多次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普及識別技巧,介紹健康“偽科普”的套路腳本和慣用伎倆。“賣藥獲利才是他們的目的。”國家衞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楊金瑞&&,採用“100%有效、徹底治愈”極端化的表述,利用“納米技術、量子療法”等看似專業的偽科學術語包裝,用煽動性語言來渲染的絕大多數是“偽科普”,公眾不應輕信。

  《通知》要求,在資質核驗基礎上,清晰展示賬號資質信息,將使得“偽科普”的甄別更一目了然。“此次要求的認證是和執業資質相關聯的,執業資質不僅代表專業考試通過,還代表臨床思維與實踐經驗的系統積澱。”李楠&&,醫師和護士在擁有獨立執業資格前都必須進行長時間的臨床經驗學習和積累,臨床經驗對知識具有校準作用。如消化科醫師推薦質子泵抑製劑時,會根據患者是否有骨質疏鬆史調整用藥方案,這種基於病例積累的個體化建議,是照搬“指南”的非專業人員無法提供的。

  “分類核查認證賬號資質的重要性,可以用‘處方權’來類比,就像只有執業醫師才能開具處方,醫療健康信息的發布同樣需要專業資質把關。”李楠説,這種專業認證標識能減少公眾對健康信息的甄別成本,從根本上遏制“偽科普”的生存空間。

  當前,醫療科普已成為醫療機構開展“預防醫學”的重要抓手。通過跨部門聯合組成科普協作組,多專業維度共同參與內容創作,健康科普信息方能更加全面且準確。

  “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的《通知》猶如醫療科普領域的‘診療規範’,將推動行業從流量競賽轉向質量建設。”李楠説,健康科普是預防醫學的“延伸處方”,需要對待患者的嚴謹態度和守護健康的審慎專業。(記者 張佳星)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