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流領域,無人機掀起效率革命——它能“點到點”精準配送,跨越地面交通阻礙,大幅縮短配送時間;在農業生産中,無人機搭配AI視覺識別系統等技術,能實時監測作物生長,助力科學種植……空中出租也正走進現實——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融合高性能電池、碳纖維材料、AI飛控等技術進展顯著,深圳至珠海的“空中出租車”已將地面單程3小時左右的路程時間縮短至20分鐘。
這些應用,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低空經濟。
一般説來,低空經濟以低空空域(通常指1000米以下,部分場景可擴展至3000米)為核心依託,通過有人或無人駕駛航空器構建起覆蓋製造、飛行、服務的全鏈條産業體系,並與農業、物流、文旅等傳統領域深度融合,形成天空加地面的立體經濟生態。低空經濟是數字時代技術創新與制度變革的交匯領域,正以獨特的“立體經濟”屬性重塑現代産業格局。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新高地,低空經濟以通用航空産業為根基,融合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空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等新興技術,正逐漸重構人類的空間利用方式。從戰略意義看,低空經濟對拓展國家發展空間、培育新質生産力具有重要價值,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新維度。
全球主要經濟體在低空經濟科技發展中,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形成了差異化路徑。英國放寬無人機在城市飛行的限制,允許無人機超視距試驗;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均在進行空中交通運營和管理研究,推動其與智慧城市融合……與此同時,各國均重視政企合作,在垂直起降機場、空中交通管理等基礎設施上加大投入,拓展城市出行、農業物流、應急救援等應用場景,通過資金支持、人才培養及全球合作,推動低空經濟技術研發與産業規模化。
近年來,中國在低空經濟領域異軍突起,成為全球低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實現了高速成長。2021年“低空經濟”首次寫入國家規劃,2023年列入戰略性新興産業,2024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中央空管委印發專項措施,重點圍繞健全低空管理體系、優化空域資源配置、提升運行服務質效、夯實基礎支撐能力、強化依法管空用空等方面,向全國空管系統部署加強低空空管工作。一系列頂層設計、地方試點、産業落地的推進路徑,彰顯了在新興科技領域的制度優勢。
我國低空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後,是科技進步的強大支撐。
在飛行器製造領域,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碳纖維複合材料具有質量輕、強度高、剛度強等突出優勢,廣泛應用於各類飛行器,進一步提升了續航和負載能力。在動力系統方面,我國正努力推動400Wh/kg級航空鋰電池産品投入量産,未來實現500Wh/kg級航空鋰電池産品應用驗證,以此為城市空中交通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通信與導航技術也在為低空經濟添磚加瓦。我國自主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定位精度達到厘米級,配合5G-A低空通信網絡,使無人機能夠在複雜環境下精準飛行、協同作業。如在物流配送場景中,無人機依靠這些技術,實現了城市商圈與社區間的高效配送。
人工智能技術則為低空經濟安上了智慧“大腦”。AI視覺識別系統讓無人機能夠在農業植保中精準識別病蟲害區域,進行針對性作業,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産效率。在低空交通管理方面,智能算法可實時優化飛行路線,合理調配空域資源,緩解空域擁堵,保障飛行安全。
新科技催生新經濟形態,新經濟形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規則、政策和法律。在低空經濟的發展中,目前遇到了一些政策和法律問題。例如,適航認證周期較長,部分飛行器的適航認證需要長達18個月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新産品進入市場的速度。同時,各地空域管理標準尚不統一,不同地區在空域劃分、飛行審批流程等方面存在差異,給跨區域的低空飛行活動帶來不便。
我國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近年來,在低空經濟政策體系構建方面不斷發力,從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逐步向地方實踐推進,為低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2024年1月1日,《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正式實施,這部條例對無人機産業從設計生産到運行使用進行了全面規範。此外,各地政府紛紛&&相關政策,積極布局低空經濟産業。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開通無人機航線250條,建成各類低空起降點483個,在低空經濟實踐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深圳通過立法、資金扶持及空域開放試點等措施,逐步構建起具有特色的低空經濟産業生態。廣州也在全力推進低空經濟發展,《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條例》於2025年2月28日正式施行。該條例明確加強與空中交通管理機構、民用航空管理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多方協同管理機制,厘清各部門職責分工。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支持低空飛行服務站、市級低空飛行綜合管理服務&&等建設,探索建立低空空域分類使用和靈活調配機制。
低空經濟正成為新藍海。中國民航局預測,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於2025年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未來,低空經濟領域在電池技術、通信技術、AI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將呈現出多元化、融合化的趨勢。低空經濟的終極競爭,從來不止於飛行器的硬體博弈,更是材料科學、通信技術與智能算法在立體空間的協同發展,唯有讓科技基因滲透産業肌理,才能解鎖天空與大地的共生新可能。
(作者:趙童,係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