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8月2日電 題:“綠色情書!”極危物種跨越百年歸來
新華社記者胡喆、吳閆、曾維
中國西南,雲南蒙自的天坑深處,一場“歸家”行動悄然進行。
科研人員憑藉專業設備沿繩索垂降至60余米深的坑底,在近乎垂直的濕潤岩壁上精準定位,將一株株嬌嫩卻承載希望的幼苗——大花石蝴蝶小心植入原生土壤。這並非一次普通的植物移栽,而是讓一個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在文獻中“消失”百年的極危物種重返自然家園的科學探索。
這樣的探索,正是近年來我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的鮮活印證,彰顯了瀕危物種保護的中國智慧。
生命方舟:對瀕危物種進行搶救性繁育
1895年,英國植物學家威廉·漢姆斯利將威廉·漢考克在雲南蒙自採集的標本,描述為石蝴蝶屬的一個新物種——大花石蝴蝶,標本存放於英國皇家植物園中。此後,大花石蝴蝶一度“消失”。
2021年中國科考隊員與其驚喜重遇,隨後在實驗室突破性培育出幼苗。大花石蝴蝶的命運轉折,見證了一個物種在系統性保護中的生命延續。
從人工繁育到野外回歸的路徑背後,離不開一座“神秘種質庫”的支撐。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內:珙桐、喜馬拉雅紅豆杉、彌勒苣苔……許多珍稀瀕危植物的種子,一同棲身在這座種子銀行裏。
在這裡,科學家們通過搶救性繁育,對大花石蝴蝶的種子進行萌發,開展遺傳多樣性分析研究。依託種質資源庫大科學裝置,這個瀕臨滅絕的小草本植物培育出數百株幼苗,最終於2025年6月完成野外移栽工作。
這是全國唯一一座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截至2024年底,這裡累計保存各類野生生物種質資源2.7萬種、33萬份,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種質資源是國家的核心戰略資源。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主任伊廷雙介紹,經過十餘年的發展,種質庫長期、有效保存了各類野生植物種子、植物離體材料、植物DNA、大型真菌、微生物等種質資源,保藏能力達國際領先水平。
在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拍攝的怒江第一彎(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發(彭奕凱 攝)
共生共榮:對地球家園的莊嚴承諾
6月20日,工作人員在雲南蒙自天坑將大花石蝴蝶幼苗移栽到該物種的原生境後合影。新華社發(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供圖)
走進夏日的高黎貢山,草木葳蕤,生機勃勃。
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83年,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以及保山市隆陽區和騰衝市。1993年被批准為“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首批成員,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
“我們走出了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成功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
在百花嶺,社區不僅以其鳥種多 ( 數百種 )、數量大、分佈集中而成為吸引世界目光的“五星級”觀鳥大本營,也從“打鳥狩獵”轉變為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
奇蹟的背後,是中國對地球家園的莊嚴承諾。
據統計,“十四五”期間,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新增採集、保藏各類野生生物種質資源4186種、66572份,不僅有力支撐了我國被子植物、兩棲動物等物種的研究,在水稻、羊肚菌等物種培育方面也取得一批新進展,為實現全人類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作出貢獻。
在雲南蒙自天坑拍攝的大花石蝴蝶(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供圖)
科技賦能:寫給未來的“綠色情書”
紅外相機所拍攝的紅鬣羚為國內首次記錄,獲得了消失 30 多年的雲貓的活體照片;相繼監測了喜馬拉雅鎧蘭和滇桐等極小種群;發現了高黎貢白眉長臂猿等新物種……
“在中國的自然保護區中,高黎貢山的保護工作一直走在前列。”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建偉認為,高黎貢山的實踐為新時代中國自然保護地建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示範作用。
在新技術支持下,西南種質資源庫“十四五”期間新增保藏的種質資源,還支撐了抗逆玉米、大豆等作物育種,為國家糧食安全築牢根基。
蒙自天坑邊緣,岩壁上新生點點綠意;高黎貢山腳下,萬物勃發,仿佛能聽見生命的躍動。
當極危物種跨越百年歸來,當大山深處傳來新的佳音,這是寫給未來的“綠色情書”。當創新與傳統交融,人類終能與萬千生靈共繪生生不息的地球畫卷。
6月20日,工作人員在雲南蒙自天坑將大花石蝴蝶幼苗移栽到該物種的原生境。新華社發(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供圖)
在雲南蒙自天坑拍攝的大花石蝴蝶(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