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才”甘肅如何“吸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2 10:48:2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惜才”甘肅如何“吸才”

字體:

  步入科研成果“井噴期”卻面臨退休的“銀發一族”、正值“學術壯年”卻缺乏&&支撐的青年才俊、散落於各行各業亟待挖掘的“土專家”……是什麼吸引他們扎根隴原?

  高層次人才難引進、留不住,是制約一些欠發達省份發展的“隱痛”。在地處西北、求賢若渴的甘肅,一項項針對當地實際探索推出的引才留才政策,正扭轉着人才流失的結構性困局。

  適配欠發達地區的“銀齡人才”開發範式

  過了60歲,就該離開奮鬥一生的事業“退居二線”嗎?對於許多高精尖領域的科研學者來説,答案是否定的。“科研人才的培養周期比較漫長,往往要經過幾十年的實踐積累。對很多人來説,60歲前後正是集中出成果的關鍵期,因為退休中斷‘科研生命’是非常可惜的。”6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高雄厚説。

  在甘肅現有的高精尖人才中,大於57歲的人才佔80%以上。2024年11月,一項名為“銀齡專家工作室”的制度在甘落地。這一政策以高校、科研院所、重點産業領域技術創新企業以及各類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等企事業單位為載體設立工作室,向57歲至63歲即將退休或已退休高精尖人才敞開懷抱。

  今年4月,甘肅省首批13個銀齡專家工作室獲批成立,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寒旱農業、文物保護、中醫藥等甘肅特色優勢領域發力。省級財政給予每個工作室100萬元啟動資金,設立單位按照不低於1:1的標準給予配套保障,為工作室配備不少於5人的技術團隊,其中40歲以下青年人才佔比不少於50%。

  銀齡專家工作室採用市場化運營模式,通過承擔揭榜領題任務、完成企業出題項目、實現成果轉化等取得經濟收益,1個管理周期為3年,周期結束後將進行考核評估。領銜專家享有科研方向決定權、薪酬分配自主權、經費使用支配權、科研資源調度權,能夠以工作室名義申報各類科研及人才項目。

  首批銀齡專家工作室的領銜專家中,多數是甘肅培養的本土人才。59歲的甘肅省中醫院院長張志明感慨,此前有發達地區拋來“橄欖枝”,但他最終選擇留在了熟悉、熱愛的甘肅,“接下來可以放心地把多年研究成果轉化落地。”

  對於今年3月退休的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甘肅拔尖領軍人才樊廷錄來説,銀齡專家工作室政策堪比“及時雨”。“工作室提供了科研場所、經費等支持,讓我有機會繼續科研。”樊廷錄説。

  多位專家指出,銀齡專家工作室為高精尖人才繼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支撐。蘭州大學原副校長、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院長李玉民&&,無論是對接企業還是自主開發,這一&&都讓科研成果轉化更加順暢。“今年我們計劃轉化10項專利,未來2到3年計劃轉化30項。”李玉民説。

  銀齡專家工作室背後更深遠的意義,是依託“老帶新”推動科研團隊梯度建設,厚植賡續傳承科研事業的沃土。“我們團隊‘80後’‘90後’佔一半,工作室能幫他們‘扶上馬、送一程’。”樊廷錄説。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甘肅省黏土礦物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愛勤&&,通過“傳幫帶”,領銜專家能夠引導青年人才把科研同國家戰略、市場需求結合起來。“我們工作室有30多人,‘80後’佔主體,接下來有望在凹凸棒石資源改良土壤、生物製造等領域的高值化利用方面連續出成果。”王愛勤説。

  打造博士後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強磁場”

  截至2024年底,甘肅在站博士後達到920人,數字的背後,是當地壯大人才隊伍的久久為功。近年來,甘肅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和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兩站一基地”數量增至149家,2020年至2024年間的博士後招收人數增加率高達159%。

  蘭州大學是甘肅首批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高校之一,共有在站博士後400餘人。“博士後階段是博士研究生職業生涯的起點,對未來的就業方向起到奠基作用。引育留用博士後契合甘肅省情,也能服務於長遠的人才強省戰略。”蘭州大學人才辦公室主任李鵬飛説。

  2023年2月,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的裴斌斌進入蘭州大學力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此後確立了將自身專業同甘肅地域特點結合起來的職業規劃。“我在博士期間學習動力工程,進站後在導師建議下鎖定了沙塵暴相關的力學研究,更具有實踐價值。目前,已經在防護林建設、鐵路建設方面有了成果落地。”

  “在站期間,人社部門提供了30多萬元經費補助,各類博士後資助項目款項全額疊加發放,沒有後顧之憂。”裴斌斌説,自己成長迅速,還被推薦參加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目前他正申請留校,計劃圍繞甘肅的新能源産業發力。

  裴斌斌的選擇不是個例。據統計,近3年來甘肅出站博士後有69%選擇留甘發展,博士後成為高校師資的重要來源。在蘭州大學,近5年有110多名出站博士後留校任教;在蘭州交通大學,近5年博士後出站留校率達到100%。

  配套政策是留人“秘訣”。據了解,甘肅將出站博士後納入“隴原人才服務卡”,強化社保、醫療、住房、子女就學等服務保障。緱三虎此前在蘭州大學生物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作,出站後申報成為蘭州大學藥學院副教授。“我們留校渠道暢通,待遇也可觀,安家費、住房補貼有40多萬元。”緱三虎説。

  為了推動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甘肅鼓勵高校博士後流動站同各單位博士後工作站探索聯合培養機制,還組織“甘肅博士後科技服務團”深入企業“問診把脈”,越來越多人才和企業合作共贏的案例涌現。

  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創新部副主任馬靜告訴記者,該企業招收的博士後均來自新材料研發、瀝青路面研究、橋梁結構研究等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專業。“依託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我們已經有大批科研成果落地轉化,例如行業前沿的公路固廢利用技術已在河西地區實現超過100公里的實地應用,還和省內外八九家企業開展了技術合作。”馬靜説。

  面向“三百六十行”搭建人人出彩的舞&

  匯聚實用技術人才,為各行各業打造“人才富礦”。近年來,甘肅在全國率先制定涵蓋中小學教師、農業、工程、衞生等系列在內的70余個評價條件標準,增設應急工程、網信工程、快遞網路工程和知識産權等評價專業,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職稱評價體系,面向基層一線廣納“能工巧匠”。

  今年47歲的姚文智來自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五蛟鎮,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2007年起,他在當地帶頭馴化種植黃芪、柴胡等野生中藥材,成立了集種植、生産、營銷、物流、科研於一體的中藥材企業,帶動2萬多戶農戶獲益。

  2023年,在當地人社部門推薦下,姚文智獲評高級農藝師,屬於副高級職稱。“現在很多單位、高校邀請我講課,能把農業技術推廣到更大舞&。”姚文智説。通過職稱加持,他對接到更多科研資源,創建了全國首家“黃芪、黃芩、柴胡、甘草”GAP倣野生種植示範基地,目前已帶動全縣種植20多萬畝中藥材。

  為了避免職稱評定“一刀切”,甘肅為“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量身制定評審標準,突出對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截至目前,甘肅已有2萬多人取得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職稱。

  來自甘肅省張掖市的“90後”高級農藝師王亞東認為,時代呼喚有想法、有技術的“新農人”。“以職稱為導向,越來越多農民將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大眾對農民這一職業的認知也會顯著轉變。”王亞東説。

  為快遞小哥評職稱,是甘肅挖掘實用技術人才的另一嘗試。來自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的呂天強10年前進入快遞行業,見證並參與了當地快遞行業的蓬勃發展。2018年起,屢次在職業技能大賽中斬獲獎項的呂天強在人社部門的建議下參評職稱,逐步從快遞網路工程專業初級工程師升為中級工程師。

  “評上職稱後,職業榮譽感、社會責任感都有明顯提升。我成立了個人工作室,為行業培養業務骨幹,還受邀為職業院校物流專業的學生授課,展現全面真實的行業情況。”呂天強説。

  英雄不論出處。據統計,甘肅已有近3000名快遞行業從業人員獲評技術職稱。與此同時,面向各行各業實用人才、特殊人才的新型職稱評價體系也在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多專業型、技術型、創造型、實踐型人才脫穎而出,使廣闊遼遠的隴原大地成為聚才新高地。(記者宋常青 姜偉超 王紫軒)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