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一場中歐科學家關於創新的“雙向奔赴”-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5 22:53:12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一場中歐科學家關於創新的“雙向奔赴”

字體: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手記:一場中歐科學家關於創新的“雙向奔赴”

  新華社記者胡喆

  7月25日一早,記者和來自18個國家的130多位中歐青年科學家一同趕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歐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啟動儀式在此舉行。

  7月25日,“中歐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啟動儀式在京舉行。新華社記者 胡喆 攝

  越往會場走,看到的外國面孔越多。

  來自西班牙的聖地亞哥·蒙特洛,在西班牙和瑞典完成博士學習後,目前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魚類進化與基因組在站博士後。

  “中國是一個科學真的很重要的地方。”蒙特洛告訴記者,他在國外讀書時,無意發現了一本《自然》雜誌關於中國科學的特刊,“它描述了中國在促進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方面的重大努力,讓我大開眼界。”

  到中國做科研的想法一直伴隨着蒙特洛。大約10年前,他在瑞典結識了第一批中國朋友,並開始對中國文化産生好奇。2019年,第一次到訪中國後,他申請了中國科學院的獎學金,並成功被錄取。

  “我也收到了其他國家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我選擇了中國。因為我相信這裡的科研機會更大,這絕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蒙特洛説。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創造明天。今年恰逢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不久前,中方宣布將啟動“中歐青年科學家交流計劃”,為中歐關係和雙方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

  “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我們才能更全面地看待世界,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文化、歷史和政治偏見。”啟動儀式上,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科學理事會副主席朱永官院士的分享,讓很多外國青年學者産生共鳴。

  回想30多年前第一次坐上飛機、遠赴歐洲的求學經歷,朱永官深有感觸:“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儘管國家之間在地理和政治上是分開的,但我們解決任何問題都應該放在這個地球村的背景下,因為我們是&&在一起的。”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但技術鴻溝、數字鴻溝、智能鴻溝仍在擴大,一些霸權霸凌行徑對全球發展造成巨大障礙。作為當今世界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應當堅持夥伴定位,堅持“科學無國界、惠及全人類”,加強科技創新合作。

  從“人造太陽”EAST到“中國天眼”FAST,從同步輻射裝置到載人深潛器——這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不僅是探索自然奧秘、破解科學謎題的“科研利器”,也是中國面向世界開放的國際合作窗口,吸引着世界各國的學者前來交流合作。

  “我現在的目標是繼續在中國做研究,希望有一天能成為一名教授。”離開會場時,蒙特洛的願望讓記者倍感振奮。

【糾錯】 【責任編輯:錢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