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隨着“人工智能+”行動的持續推廣,預計未來幾年人工智能將廣泛應用於數字經濟和生産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工智能推理需求將極大擴展。因此,用戶需要接入優質高效的人工智能模型,同時也需要隨時、隨地、隨需、低成本的算力資源支持。我國算力按照區域資源稟賦優化布局和集中建設,同時存在多種異構芯片技術路線,算力提供主體也較多元化。在此情況下,如何實現全國計算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服務,滿足人工智能、科學計算等任務實時調用合適算力資源的需求,就需要在統籌全國算力設施區域優化布局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好算力服務統一市場構建和資源全域有效利用問題,而實現跨主體、跨架構、跨地域的算力資源互聯就顯得尤為重要。
國家高度重視算力互聯互通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戰略布局,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培育算力産業生態”“優化全國算力資源布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
工業和信息化部於2025年5月印發的《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有關任務部署的重要文件,旨在加快構建算力互聯互通體系,實現不同主體、不同架構的公共算力資源標準化互聯,提高公共算力資源使用效率和服務水平,促進算力高質量發展。
我們研究認為,算力互聯互通是將不同主體、不同架構、不同地域的公共算力資源標準化互聯,實現計算任務及其數據在算力間高效供需匹配、流動互通、遷移計算,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在互聯網上構建統一算力標識和協議接口、增強異構計算和彈性網絡能力等方式,形成具備智能感知、實時發現、隨需獲取能力的一張邏輯上的算力互聯網,實現算力像水、電一樣便捷使用。
《行動計劃》以“先試點後推廣、先互聯再成網”為總體思路,以設施互聯、資源互用、業務互通為工作主線,以標準規則為基礎、應用場景為牽引、安全措施為保障,並明確“兩步走”目標:到2026年,建立完備的算力互聯互通標準、標識和規則體系;設施互聯方面,推廣新型高性能傳輸協議,提升算力節點間網絡互聯互通水平;資源互用方面,建成國家、區域、行業算力互聯互通&&,統一匯聚公共算力標識,實現全國頭部算力企業的公共算力資源互聯;業務互通方面,推動算、存、網多種業務互通,實現跨主體、跨架構、跨地域算力供需調度;應用場景方面,開展算力互聯網試驗網試點,賦能産業普惠用算。到2028年,基本實現全國公共算力標準化互聯,形成具備智能感知、實時發現、隨需獲取能力的算力互聯網。
設施互聯
實現算力設施的高速網絡傳輸
設施互聯是底層設施的互聯,包括智算、通算等算力設施物理設備間的高性能網絡互聯。
近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東數西算”八大樞紐十大集群建設成果顯著,算力規模穩居全球第二;運營商持續提升跨區域骨幹網性能,網絡指標明顯改善。
為進一步優化算力節點間互聯協同,提升數據傳輸的效率與質量,《行動計劃》提出兩項舉措:一是加速節點內互聯。開展新型高速互聯總線協議設計開發應用,推廣遠程直接內存訪問等新型高性能傳輸協議技術。二是強化網絡間互聯。升級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和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增強運營商算力專網能力,強化網間質量監測。
資源互用
實現算力資源的高效供需匹配
資源互用是設施之上計算等邏輯資源之間的互聯,包括通算、智算、超算等算力資源之間的共享互用,實現跨主體、跨架構、跨地域“算力資源池”的智能感知、實時發現和隨需使用的供需匹配能力。
當前,我國算力主體超7000家,其技術體系、基礎架構、調用接口等存在差異,沒有形成全國範圍內可感知調度的算力服務,用戶難以快速找到位置、成本、性能均合適的算力資源,供需尚未實現高效對接。
為統一匯聚公共算力,實現算力企業資源的高效互聯和有效利用,《行動計劃》提出四項任務:一是建立統一的算力標識體系。制定算力標識描述規範、算力標識分配和使用規範。二是提升接口互操作能力。利用算力標識網關等,推動不同算力主體使用統一的調用接口和通信協議。三是建設多級算力互聯互通&&。建設國家算力互聯網服務&&,建設區域、行業算力互聯互通&&。四是保障算力互聯互通平穩運行。開展算力設施和服務的運行、安全、性能和質量等監測。
業務互通
實現算存網應用的融合貫通調度
業務互通是跨算力資源池之上的應用服務層面的互通,包括計算、存儲、網絡等業務的協同調度。
目前,運營商、雲服務商等通過雲計算操作系統、算網大腦等技術産品,實現計算、數據和網絡的融合應用。
為推動算、存、網多種業務互通,實現跨主體、跨架構、跨地域算力調度,《行動計劃》從三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提升應用調度互通能力。構建算子庫與開發框架,創新算力資源檢索方式和算力調度系統。二是提升數據與存儲互通能力。推動全局文件系統等存儲技術應用,促進數據調度引擎等流動技術標準化。三是提升算網融合能力。基於雲原生、AI技術升級網絡,推進算網融合管理&&建設。
互聯基礎
夯實算力互聯的標準規則體系
算力設施、資源和業務三個層面的互聯互通離不開技術、標準和規則的基礎。
當前,我國算力産業發展迅猛,産學研用各方協同發力,圍繞算力標識、資源調度、傳輸協議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但在關鍵標識和協議等環節還缺少標準。
為進一步釋放算力産業化能力,統一算力“度量衡”,培育算力服務大市場,《行動計劃》聚焦三項工作:一是攻關核心技術。攻關高速互聯總線、高性能傳輸協議、算力標識、算網雲調度等技術。二是制定標準規範。制定算力互聯標準化指南,修訂通用、行業、國際標準。三是構建互聯規則。制定算力互聯程序、市場、質量等規則。
場景賦能
打造算力服務的普惠便捷體驗
在算力互聯互通基礎上,互聯網逐步向具備智能感知、實時發現、隨需獲取能力的算力互聯網演進,提升用算效率,滿足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人工智能需求,促進老百姓普惠用算。
當前,在科研領域,針對天體物理模擬等場景,算力互聯互通可實現數據高效流動計算。在消費級領域,對於雲電腦、智能體調度等應用,用戶可以像按“千瓦時”用電一樣,按“卡時”靈活購買算力資源,滿足使用人工智能的需求。
為進一步深化算力互聯網創新與場景應用,《行動計劃》提出兩項任務:一是探索構建算力互聯網體系。以試點為基礎,加速公共算力資源互聯成網,形成智能感知、實時發現、隨需獲取的算力互聯網。二是賦能典型應用場景。推動算力互聯在新業態、企業級、消費級場景的應用,以及與多種行業互聯網的融合創新。
協同推進
凝聚算力各方的統籌建設合力
《行動計劃》的落地實施,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各方協同發力。一是強化任務落實。將算力互聯互通作為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建設重點,制定實施方案。二是強化資源投入。完善政策、資金、安全等措施,爭取地方政府支持,促進協作共享。三是強化企業培育。支持骨幹及中小企業發展,培育算力服務企業,推動産業鏈合作,加強國際合作。
算力互聯互通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通過基礎互聯、設施互聯、資源互用、業務互通、場景賦能、安全保障的系統推進,我國將探索構建高效協同的算力互聯網,為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算力保障。(作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 余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