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數字中國發展指數保持10%以上的穩步增長,2024年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10%左右,數字基礎設施實現新躍升,國産人工智能崛起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4月29日,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4年)》,勾勒出蓬勃向上的數字中國發展圖景。
峰會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國家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相關負責人集中發聲,圍繞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數字産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高質量數據供給,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等方面展開部署,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拓展産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空間。
從具身智能新成果,到人機在物流、氣象、測繪領域的新應用,再到類腦計算、密態計算、多模態大模型等硬核科技,今年峰會期間,一大批數字新技術新産品首發,首展率超過65%。
依靠高精度倣生人臉定制技術,復刻真人面容與音色,配合語音、表情、口型、動作,實現自然對話——展區內,中國移動帶來了其首款倣生人形機器人。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依託基礎網絡優勢和九天大模型,中國移動正聚焦訓練機器人的通用“大腦”,提升機器人意圖識別、推理決策和複雜任務拆解的效率。
展區另一側,觀眾點擊屏幕,選擇“工作”“企鵝”兩個關鍵詞,騰訊混元3D生成大模型隨即生成三維圖像,連接的3D打印機便開始運行。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目前3D AIGC技術迭代迅速,極大地降低3D內容創作門檻。通過一站式3D內容AI創作&&,游戲製作、社交、電商廣告、工業製造、AR/VR等多個領域正加速應用AI能力,輔助3D內容生産。
透過峰會這扇窗口可以看到,我國數字産業發展活力競相涌現。國家數據局在會上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4年)》(下稱《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新公開的4.5萬件生成式人工智能專利中,我國佔比達61.5%。國産人工智能崛起為全球貢獻“中國智慧”。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説,2024年我國數字産業完成業務收入35萬億元,同比增長5.5%。原生鴻蒙系統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集成電路、北斗規模應用、新型顯示等領域取得長足進步,數字領域已培育形成超4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圍繞進一步釋放數字經濟發展潛能,推動數字技術創新發展,多部門進一步展開部署。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相裏斌&&,要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開展新産品新技術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推動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着力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營造寬鬆活躍的創新氛圍,推動人才、資金、數據等各類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序流動。
熊繼軍&&,將深入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做好“補短板”“鍛長板”“拓新板”,形成數字新質生産力。推動具有産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數字經濟創新成果涌現,離不開數據要素的支撐。會上發布的《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4年)》顯示,2024年,全國數據生産量達41.06澤字節(ZB),同比增長25%,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進程進一步提速。特別是,企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提速,活躍數據總量同比提升22.73%。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下一步將持續推進高質量數據供給,加快推動數據要素與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産業發展和賦能應用相結合,推動行業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推動數據産業高質量發展,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産業應用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同時,持續推進數據流通交易,大力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價格化,細化數據産權“三權分置”方案,加快培育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構建數據流通交易標準體系,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記者 郭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