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蹣跚一小步,新産業發展一大步-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28 08:31:1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機器人蹣跚一小步,新産業發展一大步

字體:

  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在北京亦莊舉行。讓觀眾看到科技創新成果的同時,部分機器人選手步履蹣跚的畫面也在社交媒體上流傳:有的機器人累到“頭掉”,用膠帶粘上跑完全程;有的機器人步伐顫顫巍巍,沒走幾步就摔倒罷工;有的機器人剛起跑就撞上護欄,開賽即退賽……不少網友問:對人形機器人選手的步履蹣跚,應該怎麼看?

  半程馬拉松賽道上的機器人,似乎沒有想象中那麼厲害,甚至讓一些網友頗感失望。

  這也很好理解。創新從來不是一條直線,因為創新總是奔跑在“無人區”。一些未來産業更是如此,難有先例可借、沒有模式可循,只能從一步一步試錯開始。就像SpaceX的星艦在爆炸聲中迭代重生,中國新能源汽車在質疑聲裏破繭成蝶,任何顛覆性技術的成熟都要經歷“摔打期”。而“摔跤”必然會伴隨着一些質疑與嘲笑。

  1804年,當第一台蒸汽機車在鐵軌上以每小時8公里的“龜速”行進時,不少圍觀者嘲笑它“還不如馬車快”;當愛迪生改良的碳絲電燈在1879年亮起微弱光芒時,煤氣燈公司也曾諷刺這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玩具”。回望技術史,那些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突破,其“第一步”往往始於踉蹌。而今,它們早已成為現代文明的基石。

  帶着這種歷史縱深感看問題,我們對馬拉松賽道上那些跌跌撞撞、步履蹣跚的機器人,自然就多了一份信心和寬容。畢竟,誰的成長路上不摔跤?摔倒並不可怕,摔倒再站起來就是了;發現問題並不可怕,發現問題再解決就是了。怕的是因為害怕摔倒而放棄抬腿,因為恐懼犯錯而裹足不前。科技創新亦如人類學步,要學會走路,先學會摔跤,想找到發展的正確方向,問題是最好的標尺。

  北京亦莊的這場“人機半馬”,全程超21公里,這意味着,採用雙足步態的人形機器人要完成約25萬次精密關節運動;一共要拐14個彎兒,轉彎角度至少有90°,這就需要機器人具備精準的路徑規劃和靈活的轉向能力。可以説,這種長距離與複雜度並存的場景,對人形機器人是一次極限的“壓力測試”。

  測試就是為了成長。正如業內人士所説:“跑完全程的機器人固然可貴,但中途退賽的故障數據亦值千金。”機器人的每一次跌倒,都記錄着關節結構改進的密碼;跑冒煙的電機,倒逼着散熱技術的突破;中途斷電的尷尬,推動着能源管理的革新。因此,“斬金奪銀”不是目的,為“跑”而“跑”亦非所求。更重要的是在奔跑的過程中,解決技術問題、工程問題,乃至機器人從實驗室走進工廠、走向生活服務場景的産業問題。從這個角度看,機器人步履蹣跚的一小步,卻是産業發展的一大步。

  星辰大海的抵達,需要時間的沉澱;新興産業的躍遷,也需要耐心去孵化。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熱潮下,如何看待探索中的曲折,能否培育對創新的寬容氛圍,對未來産業培育壯大至關重要。

  機器人完賽不是終點,而是技術進一步優化、産業鏈繼續協同創新的起點。跌倒的劃痕或許就是明日的勳章。相信有朝一日,賽場上健步如飛的人形機器人選手會對我們説:這不是我的黑歷史,而是我的來時路。(韓維正)

【糾錯】 【責任編輯:冉曉寧】